弘扬亚洲价值观,促中国东盟相知相亲
新华社 2024-02-03 10:40

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扬帆再起航。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助力双方民心相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共同弘扬亚洲价值观的基础上,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

2月2日,演员在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开幕式上表演开场舞蹈《脱胎漆韵》。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文相通、命运相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商人前往东南亚经商。在明代,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随郑和下西洋到达东南亚各国,一些人留居于此并与当地人通婚,形成了独特的峇峇娘惹文化。

东盟成立后,中国1991年与东盟建立了对话关系,并作为域外国家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此后30多年间,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携手应对国际格局深刻演变,跨越式迈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成就,得益于双方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更离不开双方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东方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相待、和合与共是中国和东盟的共同诉求。中国和东盟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尼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0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中印尼和中马“两国双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发展红利不断惠及民众,命运共同体意识愈发深入人心。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需要民心相通的“和”动力与文化交流的“软”助力,是双方民众友好往来和相知相交结出的丰硕果实。

2014年以来,双方共同举办了文化交流年、教育交流年、旅游合作年、创新年、媒体交流年等活动,结成225对友好城市。双方人员往来从2013年的1820万人次增加到疫情前的6500万人次,每周往来航班近4500架次。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国与东盟也守望相助,公共卫生领域合作为双方民众建立起免疫屏障。

2月2日,两名女孩在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展览活动上展示福建蟳埔女头饰。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将大力支持政府部门、民间友好组织、工商学界等主体,共同开展青年、民间、教育、文化、旅游、媒体、科技、地方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加之中国与新加坡和泰国即将实施签证互免安排,一系列举措必将加快恢复中国与东盟国家疫情后人文交往。

中国和东盟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五大经济体,经济总量之和已超过全球五分之一,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作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中国和东盟更有理由践行和弘扬亚洲价值观,为促进中国与东盟民众进一步相知相亲贡献力量。

与某些西方大国信奉“唯我独尊”、主张“文明冲突”、不断挑动意识形态对抗的理念不同,亚洲价值观崇尚相互尊重、不同文明和谐共生,为地区各国实现平等互利合作奠定坚实的理念根基。一直以来,中国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亚洲价值观,与亚洲伙伴一起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团结合作,赢得地区各国广泛支持。亚洲民众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共同弘扬亚洲价值观,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才能筑牢各国和合共生、合作共赢的基础,才能让亚洲地区更加深入融入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潮流。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将站在新起点,助力文明交流互鉴,厚植友好根基,让地区民众越走越亲,携手迈向日益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美好未来。

文/新华社记者 刘天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