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真的见识,让人眼里有光 动物学博士陈睿新书《昆虫历史博物馆》面世
天天精彩
2024-01-31
+ 关注

前一段,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动物学博士陈睿发布的300余条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走红,他用有趣、生动的视频和语言科普动物和昆虫,改变了许多人对生物的成见。他的新书《昆虫历史博物馆》近日也面世,更吸引了一众爱好者的目光。书里汇集了他十几年收藏的虫珀化石,轻轻翻开,仿佛可以和远古的精灵对话。

对陈睿的采访,我特别要求在其工作室进行,因为他的履历引发我十足的探究心:1987年出生的他常年在世界各地考察,足迹遍布10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上百种新物种,很多琥珀中的古生物和现实中的生物以他的名字命名,如陈睿屎壳郎、陈睿奇异纤蛉,目前已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而在推开他工作室门的一刹那,我就感受到了不虚此行。

自己设计的宝藏工作室

陈睿的工作室,深藏着他的研究和热爱。

玄关处是一颗半人高的寒武纪地球,那时的地球还是海洋遍布,它蓝汪汪地镶嵌在墙上,夺人眼球。拐进门又见一个蚂蚁王国,几个亚克力大箱子里,来自亚马孙丛林的切叶蚁正忙忙碌碌,有的在切叶子,有的在运垃圾。陈睿告诉我:“这是我自己设计的,这些蚂蚁以真菌为食,它们应该是全世界最高社会性的昆虫。”这些分工合作的蚂蚁在陈睿设计的蚁道里和谐地劳作,仿佛优良的物流系统。

在它的旁边,又是一箱蚂蚁,是原本生活在沙漠地下的蜜罐蚁,来自于墨西哥。陈睿指着箱顶让我看,只见一只身材瘦小、腹部膨大的蚂蚁反身趴着,身下聚集了几只蚂蚁。原来,这是一只工蚁奶妈,因为沙漠中资源匮乏,它们进化出了牺牲自己的功能。工蚁的腹部积了蜜,趴在岩壁上,方便伙伴从其腹部的小口吸食,蜜罐蚁的名字也因此而来。陈睿告诉我:“它们只有两三个月寿命。”

旁边的展柜里,都是陈睿的收藏品,2300万年前的蝎子琥珀,这个时间人类还没有形成直立行走;7000万年前的来自加拿大的菊石,那是全世界最宝贵的珠宝之一,每一个切面都能做成名贵的首饰;玛瑙化了的霸王龙大腿骨,即著名的玛瑙龙骨,来自美国犹他州;还有巨齿鲨的牙齿、一亿年前反鸟的羽毛等等。

4500万年前绿河鱼的化石,细节清晰可见,是陈睿茶桌的背景墙。鱼化石是他请化石修复师一点点修出来的,用时两个月有余。

对面墙上,是来自亚马孙丛林的闪蝶家谱标本,陈睿将其做成了一枝蝴蝶树。树上,枯闪蝶闪烁灰色光芒,太阳、月亮闪蝶颜色深沉幽静,还有白闪蝶、星耀闪蝶、大蓝闪蝶、夜明珠闪蝶,“这是目前为止最齐的闪蝶演化树。”陈睿告诉我,科学家研究的昆虫都是已经失去生育功能的成体,这些闪蝶也不例外。

陈睿的琥珀更有名,尤其是虫珀。他是虫珀收藏家。虫珀非常稀少,200块琥珀中未必能找到一块虫珀,陈睿却有一柜子。在他自己设计的四层抽屉柜中,分地区罗列着他的收藏,这是他最重要的研究材料。一枚虾琥珀,是他发现的世界第一枚,珍奇稀有;正在研究的蝴蝶琥珀,全世界只有三枚;还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睿纹雕花萤琥珀”,是他发现的新物种。

学霸小时感统失调

陈睿在大三下学期就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国际SCI论文,大四即保送入中国科学院读研。读研和读博期间,他继续发表论文,毕业时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这也是中科院的最高奖,之后便留在了中国科学院工作。

一路学业出众的陈睿生长在福建省三明市,小时候却是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孩子。因为他有挺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生长发育迟缓,四五岁才会说话,走路经常摔跤,小学一二年级总考最后一名。幼儿园时因为同手同脚,在领导来检查时被老师关进了女厕所。他像很多小孩一样,无所事事中蹲下看起了蚂蚁,和很多小孩不一样的是,自此,他逐渐被大自然治愈了,自然界带给他无限的思考。

陈睿回忆起儿时,最好的时光就是跟奶奶进菜园。他会抓各种各样的昆虫养在瓶瓶罐罐里,然后饶有兴趣地观察它们。他的房间成了他的私密世界,装满了各种各样自然界的东西。

三四年级他开始由观察进而思考,痴迷于写科学笔记,五六年级因此获得很多奖项,这使他真正自信了起来。

陈睿陶醉于自己的生物化学实验室,却没发现妈妈非常害怕虫子。有一次他在放学路上捡了一堆毛毛虫装在裤子口袋里,妈妈洗衣服时一把摸到,吓得大叫一声一把扔掉,从此再也不给他洗衣服了。“她实在不知道会掏出什么。”陈睿说,“我妈虽然害怕,但从来没有干涉过我。我们全家好像一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妈妈以前是学校的保健医生,现在是心理咨询师,会做各种各样的心理援助。她很支持我,只是她害怕昆虫而已。”

初中之后陈睿更是开了窍,研究生物是他学习的动力。初中毕业被保送到三明市最好的高中,初三自学完大学化学、生物、计算机,之后整个高中过得轻松无比,“课后基本都是自己的时间。”陈睿因此很是开心。

因为荣获过计算机全国一等奖,陈睿高考时可以被保送南开大学计算机系,但他放不下生物,于是决定放弃保送参加高考。结果却掉以轻心地漏掉了一张理综答题卡,遭遇了高考滑铁卢,最终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录取。

动物科学专业学的是畜牧,与陈睿研究大熊猫、金丝猴的理想相去甚远,所以从大一起陈睿就“不务正业”,在学校办起了昆虫爱好者协会。昆虫协会办社团做科普,去紫金山脚下举行各种比赛,如昆虫动漫大赛、昆虫标本制作大赛,热火朝天。陈睿自信地说:“我们协会可以说是中国科普的黄埔军校。我是会长,还有好多位副会长,协会发展到600多人,培育出了一批现在的大科普达人。”

保送到中国科学院后,陈睿确定自己热爱科学,有志于做研究、做实验、看文献,非常用功。“那时早上6点到实验室,晚上12点才离开,中间可以不吃不喝不睡不拉。”这样的专注之下,别人需要半年时间做完的实验,陈睿一周就能做完,在他热爱的科学世界中纵情发挥才情。

他说自己是被大自然治愈的,大自然中那些仿佛具有超能力的生物,是让他产生见识的绝佳材料。他认为见识不是随便说说,造物者的视角与人类视角大相径庭。

一本书汇集多年琥珀研究精华

《昆虫历史博物馆》书中,陈睿挑选了他最具代表性的虫珀收藏,可以说汇集了他多年琥珀研究的成果精华。

多年来,为了搜集这些虫珀,陈睿走遍了世界上主要的琥珀产区。要找到一枚有科研价值的虫珀并不容易,这也是他多年来跋山涉水、深入世界各个矿区的原因。陈睿说虫珀是大自然的立体照相机,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事情瞬间凝固在一枚枚小小的琥珀中,形成晶莹剔透的时空胶囊,而他对它们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这些故事,都在他的这本《昆虫历史博物馆》书中。把重要的虫珀写成一本书是陈睿多年的心愿,“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来自远古的生物,了解地球的历史。”

为了更完美地呈现虫珀中小生命的形态,陈睿购置了景深叠加显微拍照设备,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可以立体呈现虫珀中生物的真实状态。书中展示的照片,是200多枚来自中国、缅甸、墨西哥、多米尼加和波罗的海地区等不同产地的虫珀,每一张都是陈睿和小伙伴自己拍摄,绝对原创。陈睿说:“拍这些照片很不容易,因为琥珀很小,而照相机放大后景深太浅,只有一个清晰点,其他地方都是模糊的,所以我们的照片都是拍50张至80张,然后叠加起来的,也就是用显微镜景深叠加的方法。”拍这些照片,虽然需要花费大量心血,但却保证了每一张虫珀照片每一个细节的清晰,那些来自远古的昆虫纤毫毕现。

书中的许多昆虫复原图,也是陈睿请插画师手绘复原的。

陈睿感叹中国科普类原创书籍非常少,所以他们创建了“始新世”图书品牌,要做的就是原创。“《昆虫历史博物馆》这是“始新世”出的第一本书,没有任何外国的资料引进引用,所有标本和照片都是自己的。”陈睿骄傲地说。

在陈睿的老家福建三明,发现了古人类遗址的万寿岩,有一座昆虫历史博物馆,那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昆虫历史为题材的博物馆。陈睿告诉我:“我这本书里所有的虫珀标本都在那个博物馆里。”

之后,陈睿计划中有12本书,都是给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动物博士科考日志 马来西亚探索记》《动物博士科考日志 亚马孙雨林历险记》《动物博士科考日志 马达加斯加奇遇记》,对应三本《神奇动物在哪里》物种图鉴图书(《马来西亚》《亚马孙雨林》《马达加斯加》),还有《动物博士奇趣研究所》,讲各种古怪生物的智慧,《画说昆虫》是给青少年的系统昆虫书籍。

今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马来西亚探索记》和《神奇动物在哪里 马来西亚》物种图鉴便由马来西亚旅游部长亲自作序。而《走进亚马孙》是一部立体书,长6米,全世界最大。陈睿计划立体书正面为昼,背面为夜,每一篇拉出来都可以点读,都有他的讲解,“我们希望通过生态科学向世界传递中国科学家的声音。”陈睿说此话时,眼睛里也是闪闪流动着光彩。

陈睿还想把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有的昆虫编成小册子,“告诉孩子们这些昆虫的超能力。”陈睿说,“我的想法是将这些知识形成系列矩阵,让书籍使孩子们对科学对自然界产生兴趣。他们的眼睛里有了光,我就达到目的了。”

“现在人们都愿意走进大自然,但大多停留在锻炼身体、认识自然的程度。可只知道大千世界万物的名字,其实用处不大,基础科学不太需要高级仪器,不像应用科学,真正对自然的探索还是需要去思考和发现规律。”陈睿说。

孩子眼中的闪光促使他做科普

毕业后留在中国科学院,陈睿的思考一直在继续,他认为最好的科学需要转化为产业。

他将目光投向了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

促进他做动物科普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带队去台湾海峡两岸科考。“当时我带了一群科学家在中国台湾研究毛毛虫和蝴蝶。在路边,一位父亲牵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过来。我们把毛毛虫放在女孩手上时,她的眼睛立刻亮了起来。”陈睿说他当时就想,希望在每个孩子眼睛里都看到这样的闪光。

“实际上99%的毛毛虫是无毒的,有毒的也只会让人过敏而已。”陈睿始终认为大多数昆虫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而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游乐场。

“从物种来说,昆虫有几百万种,占生物多样性的50%以上,它其实才是地球的霸主。”陈睿认为中国的科普还停留在认识自然的层面,而科学是需要发现规律的,这也是科学家与爱好者的最大区别。“人类的很多文明都源于自然界,蚂蚁的巢穴是最优良的建筑;航空航天的太阳能板是根据蝴蝶翅膀进行仿生的;切叶蚁团体是最优良的物流系统,交通信号灯是从它们那里获得的启示。”基于此种理念,陈睿的科普不做兴趣班,不做生物研究,只是把自然界无比神奇的智慧告诉孩子,他始终认为,发现型的自然科学是唯一适合孩子的。

“孩子对自然界有着天生的喜爱,科学研究是人类未来的需要,但基础科学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习的。未来的孩子需要有创造力,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这个东西只能从自然界中获得,人类没有绝对的发明,只有相对的发现。”可以说,探索和发现,是陈睿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陈睿组建了石探记科学家团队,这个团队有几十位专业的全职科学家,在北京的几个科学馆,每周末给孩子们上系统性课程。陈睿是曾进入亚马孙丛林最深处的中国科学家,全世界50个点位有他们的科考站或基地,所以,寒暑假他会带孩子们走世界,一方面是课程,一方面是科学考察,还有一方面就是为书籍和新媒体收集素材。

这些孩子最初学习都不太好,陈睿难免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他们又和我不一样,他们从小和我们在一起,在丛林里可以发挥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的眼里一直是有光的。”陈睿带的孩子有的在初中阶段就发表了SCI论文,写的内容就是自己发现的新物种。

石探记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有意思的课程。

比如研究蜗牛,谈的不是蜗牛的结构、分布、生活习性,他们提问题:你知道蜗牛壳的旋转方向吗?是顺时针的多还是逆时针的多?为什么?他们会教孩子们方法:将蜗牛壳尖朝上,螺孔朝向自己的脸,螺孔在轴线右边是右旋,反之是左旋。之后他们会引导孩子们深入思考,“这就是启发式学习,其实这跟物理、化学等所有学科都相关。”

再比如,屎壳郎滚出来的粪球为什么是圆的?“这个题目我们让孩子做模拟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可以知道什么叫滚动摩擦,什么叫滑动摩擦,知道好多自然界的原理。”陈睿说到此处不自禁地介绍起屎壳郎,他说它好厉害,是一个观星大师,可以通过银河辨认方向,它弄出一个球之后,不断滚着它,寻找家的方向。陈睿无疑对这种神奇昆虫做过深入研究,有一种屎壳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们埋种子就是这样埋下的,我们做的不是生物学,告诉孩子喜欢蜗牛这件事,我们是载体。我想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成为科学家,但只要埋下科学的种子,孩子就会对所有东西充满热爱。”

石探记的科学班学生5~12岁,每年都有七八个孩子可以发表国际权威的SCI论文。

更愿意做一个思考者

陈睿说自己更愿意做一个思考者,因为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能力,都是人类学习的榜样。

干旱的纳米布沙漠中只在每天上午有少量雾气,那里有一种黑色甲虫,它每天清晨在自己的背上把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然后头低下来,让水珠顺着脊背流到嘴里,这是它喝水的方法。“这种甲虫叫拟步甲,它的背是全世界最优良的吸水材料,利用这个原理,沙漠取水就可以实现。”

还有生物之间的相互模仿,比如袖蝶,这种生活在亚马孙的蝴蝶有一个神奇的特征,为了避免天敌,它们会在不同的地方模拟有毒蝴蝶的样貌。

陈睿的思考常常是纵横放射的。

“想一想,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很多速度至少每小时50公里,人类博尔特也就每小时36公里。人类只是解放了双手,然后发明了火,食物逐渐精细,胃肠道的能量转而用在了大脑上。人类的智力性状发展到了极致,但每个生物都有其他极致的性质。”

“好比猎豹跑得非常快,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蹄兔,是大象的亲戚,它跑得很慢,但不能说猎豹比它厉害。因为从生物演化来看,越弱小的生物可能越能躲过因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生存危险。从这点上来说,地球上的生物没有强和弱之分,没有优秀和虚弱之分,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存活下来。这是一个平衡,这种平衡是造物者的视角。”

“演化有一个观点:极致的进化,就是灭绝。比如剑齿虎,它的极致性就是它巨大的牙,这也使它只能吃大动物,不能吃小动物,待全球气候变冷,大动物灭绝,剑齿虎也随之灭绝了,所以说一个性状发展到极致不是好事。”

我想,对于时刻在思考的陈睿来说,科学的世界或许正如他珍爱的虫珀画面:无论是一只正在赶路的小甲虫,还是一朵正在盛开的鲜花,都是或美好或悲壮的历史,充满未知的历史,需要无数人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文/本报记者  王勉

相关阅读
多件顶级琥珀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1
2024 年“青小邮”青少年实践活动之遇见“昆虫达人”圆满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6
中国科学家在1亿年前琥珀中发现萤火虫 研究者:丰富了对萤火虫演化的认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4
2024 年“青小邮”青少年实践活动之遇见“昆虫达人”圆满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4
近900万人在线在老山“夏听虫鸣” 跟着科普博主在神奇的昆虫世界“开盲盒”
扬子晚报 2024-07-02
Qnews|中国科学家在琥珀中发现世界首个绦虫身体化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科普|科学家发现约1亿年前的海洋内寄生虫:可能得感谢一头恐龙
科学解码 2024-04-03
视点|“菜小宝·地球卫士”科普志愿者上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