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季家庭保健建议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23-12-12 20:30

前言

在急性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合理的居家养护有利于减少儿童患病的风险、有利于患病孩子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家长焦虑等。本建议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呼吸、中医、病毒学及护理专家共同撰写完成,主要参照国内外指南、共识、专家建议以及临床研究,并结合了首都儿科研究所近期儿童保健和临床实践经验,旨在为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提供较详细可及的家庭保健建议。

本建议包括: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期间的家庭照护要点、中医保健要点、康复期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减少儿童患病、流感高发季节前疫苗接种等一些热点问题。由于儿童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较少,加上时间仓促,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当前呼吸道感染流行特点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为了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全球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包括社交距离的保持、关闭学校、戴口罩、限制出行、个人卫生改善和关闭边境等。这些NPI在有效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同时,还影响了其他呼吸道病毒的季节性传播模式,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NPI解除后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谱的变化是普遍关注的问题。

病原学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2~3月北京地区首先流行的是流感病毒,前期以H1N1为主,后期以H3N2为主;4~6月流行的是呼吸道合胞病毒;6~9月流行的是副流感病毒,前期以3型副流感病毒为主,后期以1型副流感病毒为主;10~11月初是以肺炎支原体为主要病原;从11月中旬开始,流感病毒再次流行。目前,整体是以多种病原的叠加流行为特征:门诊就诊患儿甲型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已超过30%,以H3N2为主,偶有乙型流感病毒检出,以Victoria系为主;同时还有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在流行。

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特点

(一)流感病毒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病毒最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强。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二)肺炎支原体

1.肺炎支原体是细菌或者病毒吗?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是可以和病毒、细菌并列的一类致病微生物。青霉素、头孢类药物对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无效。肺炎支原体肺炎占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

2.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症状有哪些?

肺炎支原体肺炎进展快,会出现反复高热,经过治疗72小时后体温仍反复,咳嗽症状明显,多为刺激性干咳,听诊可以无异常,但进一步查胸片或肺部CT可见大叶性肺炎表现,病变范围广。

3.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耐药,耐药了该怎么办?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常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近年来,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广泛应用,儿童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

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主要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等。对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用于可疑或确定的肺炎支原体耐药的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药物无反应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

另一类替代药物为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我国18岁以下儿童使用属超说明书用药。2011年由世界儿科感染性疾病学会和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联合制定的首个婴儿及>3月龄儿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处理指南推荐,对于骨骼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或者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的≥6月龄的儿童也可选喹诺酮类作为替代药物。在美国及日本作为替代药物可应用于儿童。

因此,临床上,大环内酯类药物仍作为一线药物推荐使用,但存在耐药时,亦可根据病情选用四环素及喹诺酮类药物。

4.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肺灌洗?

对怀疑有黏液栓堵塞或者塑形支气管炎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应在医生评估下,尽早进行病变肺叶段灌洗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5.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一直咳嗽,需要一直用抗生素吗?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程一般2~3周,如果不发烧,也没有其他症状,只是因为咳嗽,并不建议继续使用抗生素。病原体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免疫系统会把感染的细胞连同病原体一同清除,就会造成呼吸道上皮损伤,外界稍有刺激就会引起咳嗽,被称为感染后咳嗽,随着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咳嗽症状会逐渐减轻和消失。感染后咳嗽一般不超过8周。

(三)其他常见病毒

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出现多种病毒混合感染,流感病毒常合并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儿童呼吸合胞病毒感染在上呼吸道可以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发热等。在下呼吸道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多见于婴儿及2岁以内儿童,出现咳嗽、喘息,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

腺病毒分为多种型别,感染导致的症状各不相同。腺病毒3型和7型是引起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型别,容易进展为重症肺炎。部分7型腺病毒肺炎病情严重,控制不佳,可能会出现中毒性脑炎或脑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更严重的情况可导致患儿死亡。

以上病毒感染轻症均有自限性,对症治疗可痊愈,目前国内尚无获批疫苗及抗病毒药物。可通过咽拭子等核酸或抗原检测诊断。重症儿童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多种病毒混合感染临床表现更重。

(四)呼吸道感染儿童什么情况应该立即就医?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注:存在高危中任意一项表现,即判定为高危;存在中危中任意一项但无高危表现,即判定为中危。低危的发热儿童可在家中护理;中危的发热儿童,应尽快就诊;高危的发热儿童,应立即就诊。

(五)哪类人群感染后容易进展为重症?

1.小于3个月婴儿

2.有基础疾病史

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贫血、II度以上营养不良、早产史、遗传代谢疾病、脑发育不良、神经和肌肉疾病、免疫缺陷病、既往有感染史、严重过敏或哮喘史、既往住院史、慢性肝肾疾病等。

3.经积极治疗,病情无好转,病程超过1周。

三、患病期间的家庭照护

(一)发热的照护

发热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是人体在各种原因诱导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出现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表现。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弊,有利之处在于可以调动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从而抵抗细菌、病毒或其他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但持续高热可导致能量过度消耗,器官、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当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以腋温为准,37.5℃~38.0℃为低热,38.1℃~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家长应注意根据孩子体温及精神状态等情况,给予孩子相应的照护。

1.物理降温

对于≥2月龄婴儿,腋温<38.2℃,同时孩子精神状况好,建议不服用退热药物,可以先观察,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家长可用温水毛巾外敷额头、温水浴、减少衣物、使用退热贴、降低室内温度等方法。

2.药物降温

对于≥2月龄婴儿,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时,可使用药物降温。按照年龄,2~6个月龄儿童首选对乙酰氨基酚,6月龄及以上儿童选择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均可。对乙酰氨基酚胃肠安全性高,胃肠道不适伴发热时优选对乙酰氨基酚。家长在选择药物时,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首选口服剂型,如滴剂或混悬液。低龄儿童(如3岁以下)优选浓度高、体积小的滴剂。

个别孩子会在体温骤升时出现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5岁儿童,常见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痉挛或强制性抽搐。当孩子发生惊厥时,应(1)防止出现误吸:应立即解开衣领,可让孩子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的发生;(2)防止出现跌落:惊厥发作时家长勿刺激孩子,切忌掐人中、按压或摇晃孩子等不正当操作导致进一步伤害;(3)防止外伤的发生:惊厥发作时孩子会出现牙关紧闭,此时家长不可强行将手指或其他物品塞入孩子上下牙之间,以防出现外伤。多数惊厥可自行缓解,如超过5分钟不能缓解应及时就医。

(二)咳嗽的照护

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就诊原因之一。咳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是孩子生病时的“报警信号”;由于儿童咳嗽反射较弱,痰液容易在气道内潴留引起气道阻塞,这时通过拍背排痰,可以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家长可给予以下护理措施:

1.鼓励孩子经常变换体位,咳嗽明显、有痰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进行有效咳嗽,有利于痰液的排出。

2.对于有痰不易咳出的孩子,可以通过拍背帮助清理痰液,保持气道通畅,从而帮助肺部炎症更好地吸收。拍背时间要与进餐时间隔开,一般建议在餐前半小时或餐后2小时进行,防止引起呕吐。拍背时不宜直接与孩子的皮肤接触,需用单层薄衣物保护皮肤,避开纽扣、拉链等。

3.拍背方法:五指并拢,掌心弯曲呈碗状,形成中空,依靠腕关节的力量有节奏地在两肺部位由下往上,由两边向中间有次序拍打,避开脊柱及肾区,着重拍背的部位应该是在肺部比较靠下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比较容易沉积痰液。正确的拍背声音应是“空空”声,而不是“啪啪”声。每侧肺部反复拍击1~3分钟,频率为100~120次/分,每日3~4次。拍背时力量适中,以不让孩子感到疼痛或不适为宜,拍背的同时鼓励孩子做深呼吸、咳嗽、咳痰。

(三)患病期间的饮食

呼吸道感染不仅累及呼吸系统,还对儿童整体健康状态产生不良影响,感染期间孩子的胃口大多不好。按照中医的理论,体内气血都用于与外邪做斗争了,没有过多的力量用于消化太丰富的食物,因此,生病期间需要饮食清淡。

婴幼儿患病期间应继续母乳喂养。母乳可以提供优质、全面、充足和适宜的营养素,减少患病期间的喂养不耐受;帮助婴儿增强抵抗力,降低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促进婴儿免疫系统的成熟;继续母乳喂养还可增进母子间的亲密接触,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婴幼儿患病时抵抗力低,胃肠功能紊乱,尽量在以往吃过且无异常反应的食物种类进行组合搭配,暂停引入新的食物。已经适应的食物可以根据婴幼儿的喜好继续喂养。

儿童和青少年患病期间需要多休息,并通过精心选择食物和设计食谱,保持充足能量和营养素供给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清淡,是与肥甘厚味相对而言的,即指食物味道要清淡,不能过于油腻、过甜或过咸。家长多采用清淡的烹调方式,如蒸、煮、炖、焯、拌等,少食用油炸、烤制、腌制的食物。家长可做蔬菜瘦肉粥、鸡蛋蔬菜面汤、菜肉小馄饨等易消化且食物种类多样、颜色多彩、富含营养的食物,既能改善食欲,又保证了蛋白质和能量供给。避免长期食用某种单调的食物,如玉米、红薯可部分替代米、面,禽类与猪肉类交替,各种蛋类交替。患病期间肉类要尽量少吃,或适量吃含脂肪低的瘦肉,不吃肥肉、五花肉等脂肪含量过高的肉类。每天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学龄前儿童可有两次加餐。两正餐之间间隔4~5小时,加餐与正餐之间间隔1.5~2小时,加餐分别安排在上,下午各一次。

呼吸道感染期间充足的饮水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帮助降温、稀释痰液。2~5岁建议每天饮水量600~800ml;6~10岁每天饮水800-1000ml;11~13岁每天饮水1100~1300ml;14~17岁每天饮水1200~1400ml。患病期间还可以适当增加。喝水要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选择白开水,不喝各类含糖的饮料。不用饮料、果汁等送服药物。

患病期间胃口差,情绪不好,孩子可能喜欢吃些零食。吃零食和正餐最好间隔1小时以上,睡前不要吃零食。可以选择少量干净卫生、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作为零食,例如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水果和新鲜蔬菜,或者可提供优质蛋白质的奶类、大豆及其制品。避免选择含盐、油或高糖的食品,会刺激孩子的痰粘性增加、痰量增多。饼干类糕点吃的时候会产生粉末,如果伴随咳嗽易导致误吸、呛咳。正在发热、咳嗽的孩子不宜直接食用冷藏或冷冻的食品,冰冷刺激会让气管收缩,咳嗽加重。

急性感染期,不建议进行运动锻炼,应尽量休息,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四)如何避免家庭成员交叉感染?

1.当家庭成员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接触病原体:家庭成员外出回家后,无论是上下班、去超市、聚餐等回到家中,进门后洗手,清洗面部,包括鼻腔、口唇,脖子等暴露部位,将外面的衣服脱在门口,换上家里的干净衣物再接触孩子,防止将病原带回家。尽量避免孩子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特别是近距离接触,如拥抱、亲吻等,以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2)佩戴口罩:患病的人员应佩戴医用口罩,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同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应佩戴口罩,特别是与患病孩子接触时。

(3)勤洗手:家庭成员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病人员和呼吸道分泌物后;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洗干净双手,学会七步洗手法,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

(4)注意个人卫生: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盖口鼻部位,避免飞沫传播;将使用过的纸巾放入封闭的垃圾桶内,并及时清理。

(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少病毒和细菌繁殖的机会。通风时,注意维持室内适宜温湿度,避免孩子受凉。

(6)避免共用物品:家长和患儿的个人物品、杯子等应分开使用,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提倡家庭分餐制,分餐可以有效避免呼吸道感染,父母应该尽量让孩子单独使用餐具,以避免成人和儿童的餐具混合。外出就餐,对于一些公共菜肴,要使用公勺公筷,避免互相夹菜等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病毒的传播。

2.陪同患病儿童就医期间的注意事项:

(1)佩戴口罩:患儿在外出就诊全程建议科学佩戴口罩,选择适合儿童尺寸的口罩。佩戴口罩前需洗手,注意口罩正反和上下;应遮盖口鼻,调整鼻夹至贴合面部;不同时佩戴多个口罩或带有呼吸阀的医用防护口罩。<6岁儿童可选用专用面罩作为替代防护措施。在候诊区尽量不摘口罩喝水吃东西,如确有需要可至室外空旷处饮水吃东西。陪同人员也要注意做好防护。

(2)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尽量避免患儿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

(3)避免触摸公共物品:尽量避免患儿触摸公共的物品,如门把手、扶手等,或者事后及时用手消毒液清洁双手。

(4)就医返家后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摘掉口罩、脱掉外套背包,彻底清洁双手;可以用75%酒精或者消毒湿巾对手机、卡片、钥匙等进行擦拭消毒,收纳在特定位置,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物品混合。

3.家庭环境卫生清洁消毒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消毒剂的使用:可配置浓度不超过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地面可用抹布或拖布蘸取上述浓度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15分钟,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消毒剂具有一定刺激性,配制和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和手套等。

(2)手消毒剂的选择:对于呼吸道疾病常见的手消毒剂包括含有乙醇成分的手消毒剂、含有氯己定或含碘成分的手消毒剂。使用时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进行搓揉双手至少20秒,特别注意洗手指缝、指甲和手背等部位。

无论使用哪种手消毒剂,正确的洗手方法和频率都是非常重要的。建议勤洗手,避免接触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风险。

四、呼吸道感染高发季如何减少患病

(一)营养建议

“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其最早出处为元代名医曾世荣提出的“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提醒照护者不能给孩子吃的太多导致积食,穿的太多导致汗出伤风,也不能让孩子处于饥饿、受冻状态,在儿童穿衣吃饭方面要适度。

在流感高发季节,只要机体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状态,即不易生病,如何保持这个平衡状态?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易于“上火”,表现为口唇红、大便干,可多吃蔬菜与常温下的水果。水果以最常见的苹果、梨、橙子、柚子、猕猴桃为宜,酸甜可口,养阴生津,适量摄入对身体有益。对于平时大便易稀的小儿,适合多吃苹果,少吃猕猴桃、梨,尽量冬季不吃西瓜等过于性凉的食物。此时也可给容易“上火”的孩子配置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煎汤代茶饮,如陈皮、菊花、芦根、山楂适量煮水喝,或用梨、白萝卜煮水食用。

充足的能量和均衡的营养是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保持战斗力的根本。日常膳食中需要选用多类别多品种食物,并合理搭配。儿童自身消化能力弱,选择营养密度高、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补充蛋白质更为适合。膳食中肉、禽、鱼、蛋、奶的动物蛋白及豆制品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容易被消化吸收和利用,属于优质蛋白。维生素A、C、D及锌、铁等矿物质都对增强免疫力有很好的帮助作用。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是动物肝脏、蛋黄、鱼油、全脂奶等,橙红色植物食物如胡萝卜、南瓜、柿子椒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可以部分转换成维生素A。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猕猴桃、橙子、西红柿、菠菜、芹菜、苹果等食物中。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免维生素C损失。维生素D食物来源不丰富,主要通过日光直接照射皮肤,从皮肤中合成获得。儿童可通过户外活动或口服维生素D制剂进行补充。锌元素可以通过适当多吃贝壳类海产品、红肉类、菌菇类食物进行补充,同时核桃等坚果类锌的含量也比较丰富。铁元素广泛存在于动物肝脏、牛肉、猪瘦肉中,并且容易吸收,是人体铁的最佳来源。

有些特殊情况的儿童,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或既往并发肠道、肝脏、肾脏等疾病的儿童,长期挑食偏食导致从膳食中摄入的营养素不足也可以造成营养吸收利用不良,引起营养素缺乏等。应定期监测营养状况,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营养素制剂。

穿衣不可过多,但也不能过少,以保持安静状态下双手温暖、身无汗出为度。中医有句古语,小儿穿衣要“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冬季天气寒冷,一方面为免于汗出伤风,一方面要积聚人体之精气,等待来年春季的生长,所以讲究“冬藏”。但可以让小儿在阳光充足、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适量的户外体育活动,避免刮风下雪天气在室外久留。

(二)运动建议

加强运动锻炼,可以有利于改善儿童的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并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

1.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均应满足每天的最低运动量需求,且越多越好。

(1)3岁以下婴幼儿,应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运动,包括不同运动强度的活动,每天处于活跃状态。6月龄以下的婴幼儿,鼓励每天至少累计30分钟的俯卧时间。

(2)3~6岁学龄前儿童,每天的身体活动总时间应累计至少180分钟,其中,每天中等强度及以上的运动时间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通常表现为呼吸比平时较急促,心率也较快,微出汗)。如快步走、跑跳游戏、跳绳、踢球等。

(3)6~17岁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通常表现为呼吸比平时明显急促,心率大幅增加,出汗,停止运动后才能说话),如快跑、激烈打球、踢球或快速骑自行车等。同时,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避免久坐行为,课业间隙进行适当运动。

2.鼓励在空气新鲜、自然光充足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运动。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间,应选择人少的地方户外活动,剧烈运动时不宜佩戴口罩。空气质量不佳时,如遇雾霾、高温、高寒等天气,应暂停或酌情减少户外活动,转为室内活动。

3.对于长时间缺乏运动的儿童青少年,建议采取循序渐进式方法,逐步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即从较小活动量、低强度开始,逐渐增加持续时间、频率和强度,最终达到上述推荐水平。

五、康复期的注意事项

病情有所缓解时,可逐步增加食物的种类和数量,此时纵使孩子的食欲大增,也要注意控制饮食的量,防止“食复”,即在身体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进食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摄入的量也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种类丰富,合理搭配一日三餐。谷类、薯类及杂豆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蔬菜、菌藻及水果类食物平均每天4种以上;鱼、蛋,畜肉及禽肉类食物平均每天3种以上;奶、大豆及坚果类食物平均每天有2种以上。按照餐次分,早餐4~5种,午餐5~6种,晚餐4~5种,加餐1~2种。

康复期的运动:相比正常状态,恢复期间应缩短运动时间(每次5~10分钟)、降低运动强度,以中低强度运动(如步行)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及外出游玩引起病情反复。同时,应选择温暖湿润的环境进行运动。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22℃,相对湿度为40%~65%。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因素可加重气道炎症因子的释放和气道病理改变,在污染的环境中运动可能诱发呼吸道症状,应避免在污染的环境中运动。

六、疫苗接种

(一)儿童是否有必要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轻流感疾病负担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主要用于预防甲型和乙型流感。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儿童患流感的风险、减轻流感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减少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等。国家卫建委建议每年按时接种流感疫苗。接种后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流感疫苗的保护性抗体,当人体感染流感病毒后,保护性抗体就会发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流感疫苗的保护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每年流感的病毒株不一定相同,所以最好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

(二)呼吸道感染期间能否接种疫苗?

呼吸道感染急性期不建议接种疫苗。轻微感冒或咳嗽等不适时,通常不会影响疫苗接种效果,但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或者偶合叠加,建议在儿童呼吸道感染完全治愈后再考虑进行疫苗接种。

(三)呼吸道感染痊愈后多久可以接种疫苗?

呼吸道感染痊愈后1~2周可以去接种疫苗。因各种原因导致推迟接种的疫苗,一般以《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或各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说明书中的程序进行接种和补种,规范完成补种的一般不影响接种效果。

(四)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热,如何与流感鉴别?

接种疫苗后发热通常只有发热症状,很少伴随咳嗽、乏力、胸闷、呼吸急促、喉咙疼痛等其他呼吸道症状。疫苗接种后发热通常会在接种后1~2天内出现,大多在37.5℃以下,仅有少数可能引起38.5℃左右的高热,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

流感发热通常会在感染病毒后1~2周出现,持续时间一般较长,通常会伴随着其他症状,如畏寒、肌肉酸痛、喉咙痛等,持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这些防护建议请收好~
疾控U健康 2025-01-05
冬季儿童容易呼吸道感染,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有哪些,何时需要就医?
健康中国 2024-12-20
儿童冬季呼吸道感染如何应对?儿童医院专家一文解答
北京儿童医院服务号 2024-12-05
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专家提醒切勿盲目使用抗生素
新华社 2024-11-30
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怎么办?权威专家解答
新华社 2024-11-24
专家解读:今年冬季需要特别关注哪些呼吸道传染病?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症状?
健康中国 2024-11-22
北方省份呼吸道疾病发病上升,专家提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20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专家详解民众关切
新华社 2024-1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