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发现南越国时期越人墓:古粤探源再添考古实证
南方都市报 2023-10-22 12:35

10月19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埔区镬盖顶岭遗址考古现场召开媒体通报会:该院对镬盖顶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面积700平方米,在镬盖顶岭岗丘顶部发现四周有围沟的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编号M1)。此次发现为战国至汉武帝时期汉平南越阶段,自环太湖地区经珠江三角洲到越南北部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为早期岭南文明探源和中国化进程的研究阐释增添了考古实证。

2023年4月至7月,为配合国有土地出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华附西侧居住地块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在地块内的镬盖顶岭发现了灰坑、柱洞、灰沟等遗迹和曲折纹、勾连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印纹硬陶片,初步判定分布镬盖顶岭有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该处原地貌为一处近圆形的小丘陵,形似锅盖,最高海拔53.5米,据东坡清代乾隆时期墓葬碑文可知土名为“镬盖顶岭”,紧邻茶岭遗址,西北距陂头岭遗址约4.5公里,西南距沙岭遗址约2公里。

2023年9月至10月,经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镬盖顶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面积700平方米,在镬盖顶岭岗丘顶部发现四周有围沟的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编号M1)。该墓独占镬盖顶岭,围沟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5.6米,沟深约0.6米;现存土墩东西长14米、南北宽9米,堆积最厚处0.5米;墓室坑口长4.36米、宽2.72米,斜坡墓道西北向,墓坑底用小石块铺垫成石床,上置木椁。茔域外围西部和南部还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柱洞,推测可能当时还存在“墓祭”的地面建筑,这些迹象都表明墓主人身份等级不低。

镬盖顶岭M1是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封土外围设有环沟的早期墓葬,而在岗丘最高处堆筑土墩,然后再挖带墓道的竖穴土坑、内置棺椁、再封土掩埋墓葬的做法,明显继承了江浙地区两周时期土墩墓的营建方式。地表有高大封土,外围有长方形围沟以示茔域的做法,与浙江绍兴印山王陵的茔域形制非常相似。印山大墓建于印山之巅,墓上堆筑有高大的封土,外围有隍壕,墓道东向,狭长方形竖穴土坑“人”字形顶木椁墓,墓坑口长达46米,宽14米左右,深12.4米。经考证当为春秋末期的越国王陵、越王允常的“木客大冢”。

镬盖顶岭墓葬规模仅为印山越王陵的约十分之一,斜坡墓道北向,年代则晚至西汉南越国时期,就墓葬形制来说应存在早晚承袭的关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室底部铺砌石床,也是继承了江浙两周土墩墓的习俗。墓室随葬品不丰富,且不随葬青铜礼器的特点,更与浙江于越贵族墓葬相近。墓道北向、深挖墓穴、封土边缘有“祭祀罐”等做法则是岭北越人葬俗逾岭南渐珠三角本地化的体现。而带斜坡墓道、成熟的棺椁葬具又带有楚式葬制的特点,这从墓葬形制方面又反映出西汉南越国时期番禺都城东北远郊的高等级越人贵族墓葬中楚越交融的态势。

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为一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墓主人有可能是西汉南越国桂林郡郡守或郡尉,墓坑深入地面以下2.4米,再从地面往上夯筑3.9米,构成6.3米的深坑,营建方式与镬盖顶墓堆筑土墩再开挖墓穴的方式相似,镬盖顶岭墓的发现也为罗泊湾一号墓墓穴营建方式的溯源提供了线索。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多元一体,持续发展”。《汉书·地理志》有云“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镬盖顶岭越人墓的考古发现,为战国至汉武帝时期汉平南越阶段,自环太湖地区经珠江三角洲到越南北部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为早期岭南文明探源和中国化进程的研究阐释增添了考古实证,也进一步说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州东北黄埔九佛-萝岗一线是史前至秦汉时期南越先民重要的聚居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早期广州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文/许晓蕾 梁栋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出土“永巷之印”封泥 墓主与当时后宫关系密切 西汉帝陵考古首次发掘霸陵祔葬墓
西安晚报 2025-01-08
汉文帝霸陵祔葬墓首次发掘 其级别至少为列侯级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1-06
“帝国第一陪葬墓”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取得重大考古收获
央视新闻 2024-01-26
秦陵“帝国第一陪葬墓”集中出土车辆极罕见 四轮独辀车系唯一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6
Qnews|秦陵“帝国第一陪葬墓”集中出土车辆极罕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6
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开幕
中国新闻网 2023-12-26
山西平遥唐代砖室墓考古成果公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1-02
一把洛阳铲挖出“四室两厅” 考古学家解密曹操墓发掘背后的故事
广州日报 2023-07-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