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灌创新之花 构建社会化科普发展新格局:2023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观察
新华社 2023-09-28 09:35

9月24日,第20届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落下帷幕。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在主场活动举办地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承载着硬核科技,顶尖科技成果化身“触手可及”的科普展品,点燃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热爱、崇尚科学的浓厚热情。

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由中国科协、北京市政府等共同主办。活动期间,CE-5T1返回器、月壤实物、“物质探针”同步辐射互动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大科学装置等全国104个单位360个展项及活动汇聚首钢园。

活动现场,“领航掌舵铸辉煌”“自信自立强国梦”“科学技术惠民生”“科学普及嘉年华”“科学教育做加法”五个展区观众如织,户外应急科普体验区、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区、元宇宙VR体验空间等20多个专区深受大家欢迎,多方位展示着我国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方面的成果。

科普力量,打通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

“你们知道如何给兵马俑‘体检’吗?”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祝磊,在活动现场为孩子们演示如何用三维激光扫描给兵马俑做“体检”。

借助点云处理技术、力学计算等手段,专业人员可以对兵马俑碎片进行扫描,用算法提升兵马俑碎片的拼接速度。“我们希望把兵马俑的科研保护工作结合到科普工作中,使公众对兵马俑保护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祝磊说。

科研人员讲科普,成为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各领域专业术语,经过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变得通俗易懂,公众也因此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普水平日益影响着国家的创造力和软实力。先进的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学普及,才能为公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也能让科学精神、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全国科普日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科普、投身科普,直接面向公众、服务公众的重要科普活动。自2004年起已连续举办20年,各地各部门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40多万场次。

近年来,我国科技馆、科技类博物馆和基层科普设施发展迅速。《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技类博物馆1677个,比2020年增加152个,展厅面积增长13.03%。

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恰逢中国科技馆开馆35周年,中国科技馆策划开展了“奋进科普新征程”主题系列活动,邀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讲授《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院士人文课”,开展“天宫课堂”第四课预热及延伸活动、演示历年优秀科学表演项目等活动,让公众体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今,中国科技馆已累计服务公众超过6500万人次,现代科技馆体系累计服务线下公众突破10亿人次。

为提升科普场馆服务能力,增强公众日常化科普活动参与感、体验感,各大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工作者结合自身场馆地域、产业、学科等特色内容,积极助推科技资源科普化。正如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和新华网联合推出的《科普的力量》系列短视频所展示的,社会化协同下的科普强势能,打通了科学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科学普及是国家植物园重要的职能之一。”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副馆长陈红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研人员正在将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科普转化输出给公众,通过细化受众年龄段,探索每个群体接受度最高的科普形式,逐步搭建起国家植物园面向“三类五型四人群”、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普教育体系,让公众在“类型化”活动中,多视角了解“植物王国的故事”。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展台前随处可见排着长队等待体验的大小观众们。

“沉浸式科普”,是主场活动的一大亮点。坐进C919仿真机,体验真实的操作流程;体验驾驶高铁奔驰在京张线上的“追风时速”;通过VR方式,以第一视角穿梭在空间站核心舱内,感受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新技术、新手段在科普领域应用愈发深入和广泛,互动性、趣味性不断增强,公众能够通过沉浸体验,亲身感知前沿科技的魅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展示的“林草数字化的‘神奇世界’”,利用最新的数字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结合专业科学和调查数据,以三维大屏形式带领观众进行数字林草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张怀清表示,多种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推动科技资源的科普化,拉近前沿科学与公众的距离。

为了帮助青少年快速理解科学原理,不少展台推出了“动手做”活动,让观众在亲身制作中了解科学原理。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展台,制作太阳能卫星模型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了卫星通信模块、星载智能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直接讲解背后的原理,可能很抽象。“通过‘动手做’,孩子们就能从互动中快速学习科学知识”。

除了实物、模型、互动模拟装置、多媒体、动手实验、专家讲解等多样化的科普线下体验方式外,各参展单位还持续开展了直播、短视频、云讲堂、云看展、云发布等线上活动,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了科普信息的传递范围。

科学榜样,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之路

“地球上有陨石撞击坑吗?”“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月球寻石记》主题讲座走进北京市西城区德胜中学,中核地质科技三位年轻科学家不仅带来了一场有关于月球研究的精彩讲座,还分享了他们的科研故事。

近年来,我国在矿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嫦娥石的发现,引发了同学们的兴趣。中核地质科技月壤研究团队的李婷博士分享了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月球样品的照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嫦娥石内在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并与在场同学积极互动。

“我不禁回想起20年前的自己,正是因为怀着研究科学的热情以及好奇心,让我走上了科学研究这条路。”李婷说道。

为弘扬科学精神,学习榜样的力量,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北京市科协联合新华网推出了《小家大事——北京科学榜样》系列视频。该系列视频展示了走在科技前沿道路上的科技工作者们,如何用已知触碰未知,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线上到线下,科普中国星空讲坛邀请了不同领域的科学人物,为观众奉上一场关于科学的盛宴。通过“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方式,科普中国星空讲坛向公众展现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的风貌;同时,也在科学家群体中形成示范传播效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科学无止境,精神永流传。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培养其科学兴趣,让科学家成为他们向往的职业,是全社会的责任。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为展示科学教育成果,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专门开设了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展区。北京市10所学校展示了学生在校内科学课程上研发制作的未来太空车、适用于地震救援环境的仿生章鱼软体机械手、跳舞机器人等作品。

此外,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的30件优秀科创作品也进行了集中展示。作品展现出青少年勇于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成为崇尚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的良好写照。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了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交流活动。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表示,坚持科学教育人才一体化,积极探索青少年科学教育新规律;坚持开放合作和共建共享相结合,有效促进科学教育资源的融通赋能;坚持突出重点和搭建平台相结合,着力打造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品牌,是北京市科协的责任与使命。

社会化科普新引擎,为科普事业注入新动能

《意见》指出,坚持统筹协同,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近年来,在中国科协的倡导下,由120多家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媒体、学会、高校、科研文化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成为社会化科普新引擎。

我国能源化工领域的首个趣味探秘科普展“一滴油的奇妙旅行”,正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该展由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科协指导,联合体企业之一的中国石化与中国科技馆主办。

展览以一滴油的视角,展示了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和氢能、地热等新能源的核心成果。展览充分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技术,并配有众多互动装置,互动点达到37个,同时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打造了数字展厅和线上元宇宙展厅。公众可以注册专属的“元宇宙数字身份”,开启能源探索之旅。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中核集团、中国联通等20多家成员单位积极参与,让科技为民的创新实践成果得以集中展现在公众面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社会化科普事业,将科普与科技研发、产品推广等有机结合,引导公众走进科学,体验科学。

比如,科大讯飞以“AI星球奇遇记”为展览主线,通过“未来星球”“机器人星球”“嗨酷星球”“爱星球”和“星火认知大模型体验专区”,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科技传播中心主任包明明表示,科大讯飞将持续加大科普工作的投入,加强科普产品研发与科学普及深度融合,把最新的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到科普传播中,更好地服务科普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加大科普投入。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庞晓东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科协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发挥好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等机制作用,探索科普基金、科普奖项、联合公益行动等新措施,组织各级科协、学会积极打造地方行业社会化科普平台,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以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契机,北京的科普工作不断创新形式、深挖潜力,向着常态化长效化方向扎实迈进。

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除主场首钢园,一批社会化科普活动在北京全市范围内同步展开。北京市科协整合了全市科技馆、博物馆、科研院所、学校、园区等科普资源,围绕天文、地质、航空航天等主题,共推出20条科技馆之城“主题科学游”路线指南,每个科学主题都纳入数家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和科普场所,不仅涵盖了动物、天文等广受公众喜爱的领域,也包含地质、水利等稍显“冷门”类别。市属公园、书店等群众性公共文化空间变身科普载体,让公众在游玩和阅读中发现和领略科学之美。

此外,作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3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同步举行,16个区科协举办本区域科普日主场活动,上百家学、协会和基层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00余场,纲要办成员单位和科技馆之城单位举办科普活动20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300万人次,为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科学文化体验。

文/邱犇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科普法修订释放了哪些信号
光明日报 2024-12-03
点亮科技之光 闪耀古都新韵——2024“科技馆之城”缤纷盛宴来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6
首批50家“怀柔科技馆联盟科技教育体验基地”揭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4
35年服务6500万人次 中国科技馆用科普活动“庆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2
2023年“全国科普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场活动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1
“科技馆之城”首批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科学游”主题线路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6
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16日在首钢园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5
月壤实物展出!今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将设在首钢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