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工体系 创建服务品牌 首儿所这样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8 21:49

8月28日,北京市卫健委召开“学思想、护健康,推动首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系列之医务社工专题媒体沟通会。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本市医务社工相关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已有10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54家,较2019年增长184%;全市共有医务社会工作者306人,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94人,较2019年增长131%。

近年来,首都儿科研究所积极推进儿科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开展心理支持、社会救助、志愿管理等服务,努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打造有温度医院、有关怀的医疗、有情怀的医护。据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介绍,目前,首儿所现有专职医务社工4人,服务覆盖20多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2500人次。

开展心理社会支持

做患者及家属的贴心人

刘中勋表示,儿童血液病治疗周期长、心理压力大、家庭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为解民忧、办实事,首儿所医务社工开展了“血液病儿童治疗初期医务社会工作介入”项目,运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导、艺术疗愈、小组支持等专业方法,解决患儿和家属因疾病而产生的心理、经济、康复等疾病应对方面的问题。对于患儿情绪压力,医务社工撰写了《医务社工服务手册(情绪篇)》,构建了模块化干预工具,提升了患儿的诊疗依从性和就医体验。项目期间个案服务患儿92人,276人次;小组12次,121人次。

刘中勋分享了一个故事:汐汐是一名白血病患儿,生性活泼开朗的她,因长期住院,脾气变得暴躁,经常不配合检查和吃药。主管医生将其转介给医务社工,医务社工多次到病房探访,使用优势视角理论,鼓励孩子充分表达,快速建立起信任关系。针对情绪问题,借鉴焦点问题短程治疗理论,端正对疾病的认识,引导其分析、觉察和调节不良情绪。同时,对妈妈进行心理疏导,传授沟通技巧,促进亲子沟通。经过一个月的跟踪服务,患儿的情绪问题和依从性有很大改善,得到患儿、家属和医护人员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除血液内科外,首儿所医务社工还在风湿免疫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开展专科化医务社工服务,提供心理社会支持,成为患者及家属的贴心人。”刘中勋说。

开发社工服务项目

构建医疗救助体系

为提升患儿环境适应性,建设儿童友好型医院,首儿所医务社工联合社会公益组织,策划实施系列服务项目,满足患儿多样化需求。比如,“童心悦坊”项目,通过绘本阅读、手工绘画、深度访谈等方式,缓解术前患儿紧张焦虑情绪;“童伴艺苑”项目,在病房进行艺术疗愈,丰富患儿住院生活;“童伴阅读”项目,在各病区设置图书角,满足患儿学习娱乐需求。今年儿童节,医务社工设计打造了首个儿童公益空间——英雄能量站,对手术等候空间进行环境改造,提供情景互动、手工活动等服务。

此外,首儿所医务社工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困难儿童医疗救助服务。该院已与近10家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与50多家基金会建立联系,建立救助基金资源库;开通5236服务专线,专人接听救助咨询电话;建立救助工作台账,救助咨询、申请、基金结算,实现全流程、一站式服务。目前,首儿所已形成覆盖血液肿瘤、先天性出生缺陷、肠道类疾病以及罕见病等10多类病种的医疗救助体系。2017年以来,累计救助4000多人次,救助总额超5300万元。

开拓社会工作格局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首儿所,通过持续的探索和尝试,医务社会工作不断开拓新局面。例如,建立了“医务社工+医护人员”机制,招募临床医护人员,成为“医务社工之友”,参与医务社工各项服务,缓解了医务社工人员不足问题,既扩大了医务社工服务覆盖面,又提升了转介和服务效率,进而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探索“医务社工+接诉即办”模式,医务社工服务与接诉即办有效衔接,诉前满足患者需求,未诉先办;诉中通过专业服务协调解决诉求问题,改善医疗服务。此外,还探索“医务社工+健康科普”模式,社会工作部联合临床科室,组织儿童健康科普活动,通过链接社会资源,扩大了健康科普效果。

刘中勋表示,下一步,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社工将继续扎根临床,发掘需求,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流程,探索服务模式,满足患儿及家属多元化需求,打造儿童友好型医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