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光明日报 2023-08-02 10:4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其中,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土为本,万物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遍及世界30多个国家,但盐碱地综合改造却是世界难题。我国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如果能唤醒“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化土地存量为耕地增量,将极大促进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盐碱地治理实践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底蕴。早在20世纪70年代,两院院士、土壤学家石元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与农业生态学专家辛德惠等,就响应党和国家“一定要治理好北方盐碱地”的号召,扎根河北曲周,探明了水盐运动规律,确立了“控水治盐”的基本原则,开创了“浅井深沟,农、林、水并举”的旱涝盐碱综合治理模式。他们将黄淮海平原上的千年“盐碱滩”变成万顷“米粮川”,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誉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两弹一星”。

进入新时代,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科技工作者还在不断续写盐碱地治理科技攻关的新篇章。我国盐碱地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科研人员辗转奔波,进行实地调查,吃住在田间地头,通过打土钻、挖剖面、测土样,反复钻研积累了大量的一手经验,形成了包括农业技术措施、农田水利措施、化学改良措施和生物改良措施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改良方案。在吉林、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四大盐碱区,土壤专家为各区域量身打造了适配的治理模式,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广示范与应用,已取得卓越成效。

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改良前土壤含盐量为0.5%左右,小麦亩产100多公斤,经过改良,当年小麦增产190%,收获后轮作大豆,大豆第二年增产超过271%。在吉林白城、松原,黑龙江大庆等苏打盐碱荒地,均实现了水稻当年修复、当年高产,一次改良、连年稳产。在治理中,科研人员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的原则,抓住改善土壤结构、改变水分运移方向这一主要矛盾,通过增大土壤孔隙度,大幅度提升土壤的透水性,从根本上减少水分蒸发,使之下渗、淋盐,并将水分涵养在土壤中,实现水分有效循环,从而构建了全新的“作物适配、丰产栽培、工程辅助、梯次改良”一体化的盐碱地综合治理范式。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久久为功。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为加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明确了思路举措。下一步,不仅要解决盐碱地这个“顽症”,还要推动其综合利用。我们应以开放性的、多维度的交叉学科知识架构,多路径探索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涵养盐碱地生态价值,真正让盐碱地由贫瘠变丰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盐碱地在保障中国以及世界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价值和战略意义。广大科技工作者当勇担先行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在宣传推广、科技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进盐碱地治理利用进程,为世界盐碱地治理利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胡树文(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教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盐碱地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吉林农机升级助力秋收好“丰”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2
微生物治理盐碱地成效初显
科技日报 2024-09-04
图记|奋斗在盐碱地里的“新农人”
新华社 2024-08-07
多方探索发展甜高粱产业用好盐碱地
新华社 2024-04-09
中国首次实现重度盐碱地种植蕨麻
中国新闻网 2024-03-23
让“白茫茫”变成“金黄黄”
人民日报 2023-12-12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求是网 2023-12-06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