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依托1.7亿幅海量数字化馆藏档案资源,历时1年多设计研发建成数字人文平台
解放日报 2023-06-14 07:21

“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上海的城市状况是怎样的?哪些地标建筑遭到日军的袭击?”“对比不同年代的地图,上海开埠后不同区域有什么特点?”昨天,来自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走进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他们围坐一圈,在平板电脑上点点划划,尝试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答案就在他们使用的工具——“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里。这一平台由市档案馆依托1.7亿幅海量数字化馆藏档案资源,历时1年多设计研发而成,联合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黄浦区档案馆等单位共同呈现,已于今年上海市“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期间正式上线。

市民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进入平台:一个是直接在浏览器输入“跟着档案观上海”数字人文平台网址(https://dh.archives.sh.cn/)进入页面,或扫码进入手机端界面;另一个是通过上观新闻App或网站(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home)入口打开平台,收获更多数字档案文化体验。

怎么“跟”

通过如血管经络般的图谱,读懂这些建筑、历史事件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之间的内在联结

打开网页版“跟着档案观上海”,一张赭黄色的旧地图跃然眼前,那是整整一百年的上海。“让我们看向界面左上角,这里可以选择‘自由模式’或‘故事模式’。”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工作人员胡劼向现场的学生演示,在系统默认的“自由模式”下,用户可切换时空、开展探索。

“切换时空”的秘诀,就藏在市档案馆研发的时空地理信息系统里。在“自由模式”下拖动界面上方的时间轴,可切换10余幅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地图,这些地图生动呈现了上海180年来城市发展的图景。

怎么“跟着档案观上海”?以人民广场为例,记者先把时间轴调整到1860年,然后用鼠标左键移动地图,很快就找到地图上的“跑马场/上海跑马总会”热点标签。点击这一标签,与之相关的档案列表便出现在首页右侧。点击地图,展现的是和地图年份最相近的档案。从早期的跑马厅、1951年上海市军管会收回跑马厅作为市有公地的命令,到建成开放之初的人民公园、人民广场综合改造竣工仪式,再到最新由本报记者拍摄的升旗仪式照片……透过一份份图文资料,人民广场的前世今生一览无余。

在列表的右上角,还可以点击查看“跑马场/上海跑马总会”的视频、3D模型和知识图谱。系统会根据平台相关档案标题及说明关键词,自动生成每个建筑点位的档案关联可视化图谱,用户可以通过档案知识图谱探索建筑地标、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

记者在以“跑马场/上海跑马总会”为关键词的图中看到,与这一关键词相关的地标、事件都以放射状呈现。其中有与其有着明确关联的建筑地标,如上海图书馆。还有一些内容看似与关键词不相干,但经由图谱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如青年团(即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阅读档案可以得知,在跑马场回到人民手中后,青年团上海市委曾号召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人民广场的建设。通过如血管经络般的图谱,就能读懂这些建筑、历史事件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之间的内在联结。

此外,平台还支持以“故事模式”打开档案。“近代历史上,上海租界区域内曾先后出现3个跑马厅……”伴随着语音朗读,《从跑马厅到人民的广场》的历史图景徐徐展开,档案里的上海变得更加鲜活。

“观”什么

平台首期主要聚焦“一江一河”交汇处及周边区域,展示50余个重要历史建筑的变迁过程

作为平台的首批体验官,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李奕斐“玩”得不亦乐乎。“这里面的很多建筑,以前都是听爷爷奶奶回忆的,今天才看到它们过去的样子。”在她看来,系统界面简洁、操作方便,3D模型、知识图谱等模块更是又酷炫又实用,回去后会推荐给更多同学使用。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玩法。”胡劼说,“跟着档案观上海”有三大主体功能,包括时空地理信息系统、档案知识图谱和流媒体故事系统,用户可以从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目前,平台首期主要聚焦“一江一河”交汇处及周边区域,展示了50余个重要历史建筑的变迁过程。其中有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14个红色旧址,有法邮大楼、汇丰银行大楼、海关大楼等20余座外滩沿线建筑,有百老汇大厦、上海邮政大楼等虹口北外滩建筑,还有城隍庙、人民广场、旧工部局大楼、外白渡桥、四大公司、南京东路等城市地标。

活动现场,在向学生介绍“跟着档案观上海”时,相关研发人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既是一棵跨越时空的“城市记忆之树”,也是一座可以发现城市奥秘的知识宝库。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人们可以自由探索感知城、事、人之间的联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平台从数据库调取相关档案内容,通过配音、配乐等创建生成流媒体短篇故事,首期推出《党在这里诞生》《人民广场的变迁》《老城记忆——城隍庙》等多个故事。未来平台将定期推出新故事,让广大市民轻点屏幕,就能穿越时空,感知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中国最早现代化的城市、人民城市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

面向未来

投入更多资源,让平台现有区域的内容不断丰富,更多区域被持续点亮,点位不断增加

“数字人文平台本身的建设用了1年多时间,但我们实际投入的时间要长得多。”项目团队成员感慨道。2021年,市档案局(馆)编写的《跟着档案看上海》一书出版。这本书汇集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共有400多幅插图文书、地图、照片、实物,其中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跟着档案观上海”这一IP就来源于此。

再往前,21世纪初,上海市档案馆启动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工程。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近半数档案已经实现数字化。从这个角度而言,“跟着档案观上海”这个数字人文平台,离不开近年来市档案馆打造的《跟着档案看上海》等研究成果,以及丰富馆藏档案构建的多维度数据库。

依托档案而搭建的数字人文平台,在国际上已有先例。比如,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威尼斯卡福斯卡里大学联合开展的“威尼斯时光机”项目,就是以城市概貌档案和城市管理档案为开发对象,将大量历史文献电子化,并通过数据分析形成信息网络,再以此为基础建模,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场景,在空间维度上模拟各时期地理、城乡、交通、建筑的变迁,实现“用档案带人秒回1000年前的中世纪”。

“跟着档案观上海”能不能成为“上海时光机”?项目团队成员认为,这有赖于更多资源的投入,“平台目前仅完成一期建设。我们期待平台现有区域的内容能够不断丰富,也期待将来更多区域被持续点亮,点位不断增加”。据悉,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平台还将开放社会公众参与建设的渠道。

文/周程祎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