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三陵水库建库65周年。这项创造全国碾压式土坝坝身填筑的最高纪录工程用时仅160天即建造完成。但速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质量,十三陵水库建设期间,总指挥部对工程质量非常重视,曾写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标语。65年后的今天,昌平区坚持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四区”建设新局面,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1958年5月16日,《十三陵水库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在抢进度当中要特别注意施工质量》的文章,其中写到:“15日,坝身填筑完成三万四千五百八十二方,创造了全国碾压式土坝坝身填筑的最高纪录。这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但是目前要特别强调的,是保证施工质量,千万不能因为抢进度而忽视了质量。”
十三陵水库工程开工以来,总指挥部对工程质量非常重视。在各种会议和文件上,均强调要在所有参加劳动的人员中,进行深入的教育。并在工地和交通要道上写了醒目的大标语:“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六十五年前,数十万劳动大军奋战在十三陵水库修建一线,一方面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一方面精益求精确保工程质量。因为“修建一座大水库是百年大计,是要使它给我们带来‘丰收世世代代、造福子子孙孙’的好处。”由此可见,高质量发展既不是大刀阔斧的唯速度论,也不是拈针绣花的慢慢悠悠,而是既讲速度,更重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昌平区不断把区域功能聚焦到科技创新、生态涵养、文化旅游、和谐宜居等方面,在服务大局中实现了自身发展。“两谷一园”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未来科学城正成为北京科技创新主平台之一;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PM2.5年均浓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三条文化带”集聚优势持续释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文化大区正在向文化强区迈进;“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形成品牌,回天地区发生了令人振奋的深刻变化......
昌平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承载空间加速拓展、区域环境越来越好,由量变到质变的势能已经形成,加速进入了赶超跨越、争先进位的历史进程。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全力推动昌平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四区”建设新局面,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李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