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要把好品种关
经济日报 2023-05-30 09:30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2023年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十大典型案例,有品种权侵权纠纷案,有驳回品种权申请复审案,有宣告品种权无效复审案,取得积极社会反响。这启示我们,种业振兴核心是创新,关键在品种。要健全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创新链建设推动种业发展。

种子和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牢中国饭碗。近年来,我国实施规模空前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建成了国家农作物、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修改有关法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违法行为,在夯实种业资源和法治基础上取得新进展。从3万家种企中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构建了国家种业振兴企业阵型,优化国家级种业基地布局,供种保障率由70%提高到75%,在培育种业经营主体和种源保障能力上迈出新步伐。

我国对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品种审定的标准其实就是种业创新的门槛,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品种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底线。伴随品种管理制度改革,育种创新活力在释放,品种选育步伐在加快,支撑了种业快速发展。从数量看,审定品种大幅增加,为农业生产用种提供了更多选择。从质量看,优质绿色品种加快推出,更好保障了美好生活需要。从类型看,专用特用品种陆续审定,顺应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然而,品种审定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体现为“三个并存”。一是审定数量多与支撑服务生产不足并存,近三年国审品种数量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但突破性大品种仍然偏少,推广面积排名前十的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二是审定类型增加与同质化问题并存,绿色优质、抗病抗逆等多类型品种涌现,但品种同质化、低水平重复突出;三是品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与配套管理落实不到位并存,虽拓宽了试验渠道,加快了入市进程,但也存在品种审定与保护衔接不紧密等情况。

当前,农业生产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气候条件异常增多的大背景,提产能越来越依靠提单产,而品种突破是提升单产的最有效途径。要科学把握品种选育推广规律,打破品种“终身制”,发挥品种审定对育种创新的“指挥棒”作用,让品种审定更好适应产业需求。以此加快培育推广高产稳产、绿色优质、专用特用优良品种,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支撑。

品种审定不是一般性科研成果鉴定,而是要以满足生产实际为“金标准”,做到农民欢迎、市场认可,这就要突出三方面需求:突出稳产保供的战略性需求,大豆、玉米品种重点是在单产水平提升上持续突破,水稻、小麦则要聚焦优质食味水稻、强筋弱筋小麦品种;突出当前生产的紧迫性需求,如培育耐热抗寒、节水抗旱、抗病抗虫的新品种;突出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需求,如加快培育适宜不同类型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品种。

本质上,种业振兴是种业科技的振兴,是种业企业的振兴,既是科技问题也是市场问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而品种审定正是链接科技与市场、贯通研发和推广的重要一环,也是种业振兴五大行动的交汇之处。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强化协同,加强品种审定与品种保护、展示评价、市场监管的衔接。各地应积极开展品种展示评价、现场推介活动,引导企业“按需育种”,指导农民“看禾选种”。

文/乔金亮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