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合作对话”教学范式在课堂生根开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0 15:20

“双减”时代呼吁学校回归教育本质,修炼教育内功。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是学校教育先进性和生命力的核心体现,北京市三里屯一中一直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不懈探索。

4月20日,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专家们走进北京市三里屯一中,开展了以“聚焦新课标学研训用,构建共同体合作对话”为主题的区级教学展示现场活动。活动以三里屯一中百子园校区为主会场,幸福村校区和三里屯校区为分会场,三个校区共推出13节研究课,其中,百子园校区6节,幸福村校区3节,三里屯校区4节,涉及小、初、高三个学段,充分展示了屯一聚焦新课标落地、着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开展合作对话教学研究的突出成果。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中,高中推出的四节课中涉及语、数、英三大主科,幸福村校区推出的三节课里有语文、化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百子园校区推出的6节课里,初三年级杜永娟老师的课设在三期4层多功能厅主会场,这是一节题为《多角度认识物质——丁烷》的化学课,杜老师选取疫情后家庭出游露营这个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以多角度认识未知物质丁烷、构建认识物质的框架,进而举一反三,通过对二氧化碳强化巩固认识框架,设计低碳减排的方案,再到基于真实情境分析氢氧化锂性质用途的拓展提升。本节课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达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能力。百子园校区其余5节课包括八年级女生体育课《行进间肩上单手投篮》,七年级英语《 Once upon a time》,四年级音乐《街头少年》,五年级《What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六年级数学《鸽巢问题》。13节课在不同的地点同一个时间平行铺开,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呈现“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共性特征,学生不但在课堂上爱学、会学、善学,而且还能学会、学足、学好,集中展示了三里屯一中践行“合作对话”教学范式的成果,反映了“合作对话”在课堂生根开花的教学新生态。

新的教育形势下,三里屯一中打破传统课堂壁垒,让理想教育文化引领下的“合作对话”成为课堂转型新路径。特别是随着2022新课标的颁布,如何让老师深入理解新课标核心理念,理解新课标的变化点,进而解决落实新课标难点与盲点,学校在师训方面做好了顶层设计,也下足了功夫。正如合作对话教学范式课题总负责人王世元书记在对学校教师培训时所言:“合作对话”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活力,为教师加速成长搭建了通道,“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确立,构建了新型家校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地,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真正落地,让减轻中小学生可以负担政策真正落地。

会上,教师发展学院谢娟院长介绍了“学研训用”项目,她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研训用研修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项目”是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的新型培训模式,是以基层学校的需求,配合基层学校年度重点项目开展的以“送训下校”的形式推进的深度培训。通过“学研训用”项目专家指导团“伙伴式”研修的培训过程,让教师的学习提效增值,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会上,三里屯一中王利如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近两年来学校践行“合作对话”课堂教学范式的做法以及体会。王校长把践行“合作对话”教学范式的实践探索归结为四个“新”,探索新发展、落实新课标、引进新项目、展示新成果。学校不断完善三校区(百子园、幸福村、三里屯)、三学段(小学、初中、高中)统筹一体化推进的“三三制”工作模式。干部、教师不断学习实践,逐步实现了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教学观念转变,形成课堂转型新生态。学生不但在课堂上爱学、会学、善学,而且还能学会、学足、学好。在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更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减轻家长心理焦虑,持续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