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珍稀动物成网红,“顶流”标签能带来更好保护吗?
中国新闻网 2023-03-29 23:08

近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布声明称,大熊猫“宝新”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已不幸离世。此外,大熊猫“丫丫”等生活情况也引发关注。

从兔狲“狲思邈”到大熊猫“宝新”,它们为何能成为网络“顶流”?又如何开启动物的网红时代?

重庆动物园大熊猫正在吃竹笋

大熊猫“宝新”确认去世引发关注

此前,有网友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宝新”自3月初再未出现过。3月21日晚,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布的说明中称,3月3日,大熊猫“宝新”出现嗜睡、拒食、精神差等临床表现,初步诊断为急性重症胰腺炎。

虽经过十余日24小时重症监护和治疗抢救,“宝新”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3年3月14日不幸离世。

公开资料显示,“宝新”是雄性大熊猫,于2021年6月24日出生,母亲是出生于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的海归大熊猫阿宝(宝兰)。

此前,旅美大熊猫“乐乐”去世,大熊猫“丫丫”生活情况等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2003年4月,作为中美共同保护和研究大熊猫计划的一部分,来自上海动物园的雄性大熊猫“乐乐”和来自北京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丫丫”乘坐飞机抵达孟菲斯,开始了20年的旅美生涯。

回国倒计时2个月,大熊猫“乐乐”突然离世,终年25岁。在美志愿者曾向媒体表示,另一只大熊猫 “丫丫”的情况令人担忧。

中国动物园协会网站发布通报称,中国动物园协会已安排专家在孟菲斯动物园协助照料“丫丫”。北京动物园将派出兽医和饲养员将实地与孟菲斯动物园共同做好大熊猫“丫丫”的饲养、护理并护送“丫丫”回国。

据媒体报道,“丫丫”回国的消息发布后,浙江义乌一家商场大屏出现巨幅熊猫“丫丫”的海报,并配文“盼你回家”。四川一家购物中心外墙大屏幕上也曾投放过“丫丫”的海报,打出了“我在四川等你回家”“关注旅美大熊猫丫丫回国之路”等标语。

重庆动物园四只大熊猫“围炉煮茶”享用美食引围观

珍稀动物的网红之路

不止大熊猫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多种珍稀动物的生活情况也被大量传播。

2022年10月10日,西宁野生动物园通报称,中国唯一圈养雄性兔狲“狲思邈”,在进食时因鸡肉卡喉,不幸窒息死亡,终年7岁半。离世消息当天便冲上热搜第一。

西宁野生动物园的讣告写道:“狲思邈的一生,未曾享受过辽阔的野外高原,未曾呼吸过凛冽的自,但是它用自己的一生,让无数人知道、了解、关注、关心兔狲这一物种。”

同样,许多珍稀动物也通过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让社会了解到物种的真实面孔。小到翻身、进食,大到搏斗、产仔,在直播镜头下,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和记录着,珍稀动物不再变得神秘,而是成为具有人格化的网络萌宠。

在人人争相出圈当网红的时代,这些珍稀动物却以自己稀松平常的生活,不知不觉间成为网络顶流,开启珍稀动物的网红之路。

目前全球唯一24小时多路直播大熊猫的平台iPanda在国内某视频网站上拥有百万粉丝,视频获赞七百多万。在国外iPanda的社交平台关注也已超过两千万。西宁野生动物园发布的一则《睡醒了的大虎》视频也轻松获得百万播放量。

这些动物网红的粉丝,不只停留在观看视频,还能精确讲出不同动物的体貌特征、性格特点,并在网络上展开知识讨论与交流。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谌利民从事动物保护工作多年,对于珍稀动物成为网红,他表示,这说明大家对物种保护的意识提升了,“这是好事啊”。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迁徙物种工作组负责人徐艳君则指出,很多情况下,很多动物成为网红并非因为其珍稀性,但却因为成为网红而带来一些风险问题。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旱獭,俗称土拨鼠,在受到大众喜爱的同时也应注意,这种动物事实上并不宜近距离接触和饲养,对人类健康存在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动植物在获得流量的同时也吸引了不法分子的关注,导致其生存状况出现问题。

“所以网红身份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众而言,动物保护关键,是要真正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徐艳君说。

重庆动物园四只大熊猫“围炉煮茶”享用美食引围观

专家:动物保护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

大熊猫近日连续登上热搜,其生活情况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让大众思考:野生动物究竟适合什么样的生存环境?

谌利民指出,对于野生动物来说,野外环境更适宜其生存,圈养如动物园等是辅助手段,动物保护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动物和人一样对环境很敏感。野生动物在野外需要隐蔽的住所、充足的食物和水源。圈养则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营造出野外生存的环境,让它们觉得自己生活在野外,保持血脉里的野性。” 谌利民说。

徐艳君认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它们的栖息地,遏制对栖息地的侵占破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

“除了政府建立的保护区之外,还需要大量的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即在自然保护地以外的明确地理空间,开展社区保护等措施,可以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期效果。”

同时,新技术对珍稀动物保护有重要作用。如说环境DNA技术、遥感监测、红外相机监测等。这些新技术帮助公众见识到了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

“在广泛利用生物物种的鉴别、监测等等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提醒要注意科技伦理的风险,比如说,红外相机、GPS定位系统的使用,有可能被盗猎分子用来定位这些珍稀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所以,科技伦理的问题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徐艳君说。

文/刘欢

编辑/王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