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现象需要家校共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6 15:18

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部分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父母陪伴与管教、爷爷奶奶等祖辈没有能力看管的情况下,容易被精准推送的短视频持续“俘获”,出现沉迷倾向。专家认为,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问题还需家庭、学校、平台、社会等多方发力,从技术上筑起防护屏障,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各方责任,帮助未成年人从“刷不完”的短视频里抽身。(3月16日《工人日报》)

手机沉迷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近来年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比如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的运用,在技术防控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从实际情况看,防止手机沉迷除了技术性控制,关键还在于对使用时间的掌控,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调查的情况看,67.3%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出现了手机沉迷的趋势,其中21.3%的家长认为孩子“严重沉迷手机,事态已十分严重”。由此看来,如何防沉迷依然任重道远,形势严峻。

长期沉迷手机具有多重危害,对身心健康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比如会带来分泌系统紊乱,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等。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未发育成熟,长期沉迷手机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还会导致荒废学业影响学习成绩,严重者会丧失人际交往能力和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使用手机监管而引发的冲突,也会成为家庭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手机沉迷和依赖的危害性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了“远离手机”的倡议中,包括老人和小孩在内的特殊群体,成为防手机沉迷的重点对象。从调查情况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手机沉迷的状况更加严重,亟待在现有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照顾,让他们拥有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不能因手机沉迷而毁了人生。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未在身边,绝大多数属于隔代教育和管理,在日常管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手机沉迷的风险更高,预防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之所以智能手机对留守儿童更具有吸引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上网条件的便捷化,家庭管理缺位导致使用手机的时间失去控制。隔代教育管理的模式下,祖辈们既没有能力或意识引导留守的孙辈正确使用手机,甚至不少人将其当作“电子保姆”主动提供方便。鄂东一所乡镇初中某位教师感慨,眼下在乡镇、农村,手机已经成为一道横亘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间的“首要难题”。与学生“斗智斗勇”既需要监护人有责任与耐心,也要求注重方式方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针对手机沉迷催生乡村“新问题少年”的现象,需要采取更有力有效的措施来破解,关键在于要发挥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加强宣传引导,讲清手机沉迷的危害性,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自觉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家校共治的实际效果,双向互动构建坚实的保护屏障。一方面,家长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作为监护人既要真管又要善管,对被监护人的手机使用时间和行为,都要严格控制,同时要坚持陪伴教育的原则,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更多关注手机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此,才能让孩子把精力和时间从手机上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严格执行手机管理的相关规定,注重方式方法和实际效果。教育部办公厅于2021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以及禁止带入课堂等要求。为了让学生处理好与手机的关系,校园手机管理要刚柔相济、堵疏结合、双管齐下,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律性,以此培养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