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23.6万人:开春就业季,00后为主的大学生职场选择多元化
解放日报 2023-03-08 08:04

开春就业季,向来有“金三银四”之说。在这个大学生就业人口又创新高的黄金就业期,招聘求职难不难,又有何新动向?

教育部门、人社部门数据称,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记者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了解到,沪上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23.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0.9万人。

有人坚持考研、考公,有人志在四方、异地工作,也有人订单培养、定向定点,还有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当前,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正呈现多元化的职场选择。

考研考公

去年与“考研”失之交臂的同学重燃斗志,“二战”考研

考研、考公,一直是大学生毕业时的选项之一。在今年的毕业生中,考研究生以及考公务员、考新教师等“体制内”编制的学生,比往年要多一点。比如,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中,大约有58%报考了研究生,考公务员等带编制职位以及教师则集中在文科类研究生,比例在10%左右。

上理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赵捷,老家在贵州遵义,如今已经入围研究生复试,但他依旧参加了几场线下招聘会。“从招聘会现场看,光电信息相关岗位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有的只需要大专生,薪资4000元—6000元;有的要求硕士或硕士以上,薪资在1万元—1.2万元。本科生则显得有点‘高不成、低不就’,总体看来这个专业还是继续深造后,就业比较好。”赵捷说。

也有一些同学决心再考研。除了就业形势的原因使然,这些同学去年一直在准备考研,但无奈坚持到临近考试前“中招”新冠,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了考研。而错过了去年“秋招”的他们,此时出去找工作便发现,不少岗位更倾向于研究生。与考研失之交臂的他们心有不甘,于是重新燃起斗志再考研。

有的同学则对继续深造有着浓厚的兴趣,选择了“保研”这条非直接就业之路。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轮机工程系学习委员师宇杰一直对工程很感兴趣,平时经常自己弄些小发明,参加各种科创大赛,今年毕业他顺利保研到南京理工大学。“父亲曾在南京工作,小时候经常去玩,对南京这座城市比较熟悉,再加上去年暑假参加过南京理工大学夏令营,希望以后能继续读博。”

更有一些同学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任炳璋同学拿到了4所英国艺术院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在校期间,他经常参观各类艺术展览,接触到了交互设计,这让他明白了以后要走的道路——交互设计师。有了理想便不再犹豫,通过查阅专业发展最新消息,他确定了去顶尖艺术院校进修的目标。“出国留学并非逃避,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考研之后便是考公。与考研相比,大学生考公也像天气一样,“越来越暖”。2023年上海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正在进行中,今年笔试3月25日举行,较往年提前了约一个月,一批应届生积极“备战”。值得注意的是,此轮上海事业单位招录人数3438人,较去年减少22.4%。不过,总计招录应届生人数达2348人,占招录总人数的68.3%左右,这一高占比为优秀应届生就业择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杉达学院负责就业相关老师表示,目前等待考研复试结果的约占3%,有考公考编意向的则近10%。

异地就业

今年初步就业意愿调查发现,有意外地就业的比例比往年多一点

“我收到了吉利汽车、上海通用五菱汽车、中建八局西北分公司,以及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录用通知。”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应届生郑潘在综合考量后,最终选择返乡建功立业,目前已经顺利签约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学学习生涯让我见识了大上海的繁华与喧嚣,”他认为,相比上海这样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更需要建设者,更需要青年大学生,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让乡愁不愁,让家乡出彩,这是一场我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好男儿志在四方,跨地域、跨区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加之长三角一体化等因素,人才流动性更为充分与平衡。对于在沪完成高校学业的应届生,上海并不一定是就业的唯一选择地。在综合考虑生活成本、通勤时间、薪资水平后,今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趋理性。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冯磊告诉记者,往年已经就业的学生中,有75%初次就业留在上海,而今年做了初步的就业意愿调查后发现,有意外地就业的比例要比往年高一点。

他们中,有的想去长三角苏浙一带,有的则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定居;一些生源地是中西部地区的学子,想去成都、重庆等中部地区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有的想回老家就业,方便照顾父母。“预计今年留在上海的比例,大约会比往年下降5%—10%。”冯磊预计。

就读上海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张同学周一到周五都在实习,通常参加周末的招聘会。上周招聘会,她向十几家企业投了简历,大多是财务、金融、市场等职能类岗位,目前已有3家企业给了回复。“我的想法很简单,想以后定居在工作地,而上海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对我而言比较高,所以想去苏浙一带工作。”她还告诉记者,和她同一寝室的3名舍友中,只有一位想留在上海。其他两位,一个想回老家就业,还有一个想去二三线城市工作。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轮机197(卓)班班长赵洋,最近拿到了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的正式录用函。“之前也收到民企、中外合资企业的录用函,但觉得中远是央企,比较稳定,能在宽泛的业务中学到更多东西。”赵洋笑着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青岛,而大连离家比较近,自己也更喜欢慢节奏,靠海边又能看到下雪的地方。“找工作得找一个自己觉得最适合的地方,才能好好干,才能干得长久。”

巧的是,同寝室的贺乙展同学也选择异地就业,赴宁波舟山港舟山港务有限公司工作,“回自己的家乡就业,各方面都熟悉,也方便以后照顾父母。”

灵活就业

未如期找到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灵活就业不失为填平“空窗期”的办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约2亿人。与传统认识中“灵活就业”不稳定、非正规、临时性等印象不同,在当前就业大背景和新形势下,灵活就业被认为是一种促进就业的重要形式。

疫情之后,一批年轻人当起了数字游民,不再朝九晚五、与一份工作绑定,而是跨地区完成工作。领英职场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间,在平台内新发布的岗位中,“远程岗位”占了20%,而针对“远程岗位”的浏览和新工作申请数据,从疫情前的3%,分别升至30%和27%,供不应求。

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没有如期找到理想中的第一份工作,那么灵活就业不失为填平“空窗期”的好办法,甚至也可能由此开出一个新起点、一条新通路,尤其是在网络经济、商业平台日益发达的领域。上海杉达学院的黄沈乐同学所学专业是环境设计,老家是江西上饶,但她却在浙江义乌自主创业,从事起了零售批发。

说起灵活创业,而且是异地创业,也算一种机缘巧合。当时,黄沈乐在浙江东阳一家智能家居企业实习,每天朝九晚五,周围有不少朋友在做电商,淘宝、京东、拼多多各个平台都有。了解下来,电商可以作为副业,于是她便开始尝试开了一个从事零售批发的电商平台,做起了“小生意”。

在上海市大学生觉群创业基金统计中,截至2022年12月,全市资助数为297项,其中东华大学获得立项53项,排名全市首位。记者了解到,具有良好创业传统的东华大学全日制毕业生自主创业143人,占2022届毕业生总人数的2.35%。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全校创业企业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400余个,以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凸显。与学校学科特色有关,80%的东华毕业学子创业项目为科学研究、创意设计、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鲜明特色。事实上,这也是沪上大学生创业的两大赛道。

在科技方向上,一些学生企业正在走向“从0到1”。上海电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陈鹏宇成为环物上海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这家企业以AI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智慧园区治理领域的智能应用。刚进大学时,他参加了不少“挑战杯”、互联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多次获奖。“比赛参加多了,就想着尝试创业。”陈鹏宇说,2020年初创时,创业的扶持政策比较好,和3个同学一起把公司注册在临港,享受了一些补贴,学校也提供了办公场所,减轻了租房压力。一开始,公司主要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发一些软硬件,去年产值约40万元,利润约20万元。“通过两年观察市场、积累经验,我们发现如果没有自己的产品,发展潜力不大。”陈鹏宇告诉记者,今年公司转型用自己的产品来做物联网园区的信息化工程,之前的软硬件开发项目会外包给另一家公司做。“今年经济逐渐开始复苏,我们也准备拼一把,争取做到100万元的产值。”

在创意方向上,毕业生中开工作室的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上海杉达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盛宇昊是一名退伍大学生,家在上海的他在学校里做了一年的独立摄影师,2022年2月因为疫情来到宁波慈溪,觉得这里经济比较发达,创业机会更多。上海的租金比较贵,如果想找便宜点的,地段就会比较偏,客源就会少,交通成本也就跟着上升了。而同样的价格,在慈溪可以租在市中心。于是,他在慈溪创办了宁波沪优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年营业额约400万元,毛利约20万元。

订单培养

毕业前提前开展就业培训,毕业后直接定向工作

其实,在现实中,有这么一些“准毕业生”,他们并不为找工作而寻寻觅觅,因为他们早于大四就基本确定了毕业后的就业点位。

杨昌雷的微信个性签名上写着“用心做事,感恩做人”8个字,那是他的座右铭。2017年,这个侗族小伙考入上海电力大学,入学后加入学校国旗护卫队;2019年,他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2021年,带着我驻港部队授予的“新时期大渡河连十七勇士”奖章,也带着家国情怀、能源情怀,他退役返校复学。

从小时候家乡受灾得到部队救援,到进入大学后政府对家庭精准扶贫,以及求学路上获得各类减免补助政策,当杨昌雷得知艰苦边远地区高校订单培养计划是前往国网西藏电力时,他主动报名订单培养计划,目前已被国网西藏电力公司昌都供电公司预录取。

杨昌雷这样的大学生按照“3+1订单模式”培养,对口行业内的毕业去向落实率显著提高。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入合作,选拔低年级非电专业学生在大三学年签订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前提前开展就业培训,毕业后直接定向工作。近年来,和新疆、西藏、青海等电力公司合作,共培养了60余名学子到当地供电企业就业。

新学期,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的2023届毕业生春季临港新片区专场招聘会,成为临港新片区今年首场线下校园招聘会,140家用人单位提供了700个岗位,需求人数超过3000人,吸引了3500余名学生参加,共投出4600余份简历。有意思的是,在现场除了应届生以外,还有不少大三学生,甚至还有研一学生来到现场。“HR要什么人?会问什么问题?”工程学院2022级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张星照,虽然才研一年级,也按捺不住对岗位的好奇,和室友一起到了招聘现场。

“这次招聘会的参会企业、参加学生都创了我们历年临港专场招聘会的纪录。”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红刚表示,“让低年级的学生也去感受就业氛围”是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一课。“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提前进入职业探索”常常被老师们提起,他们希望学生提早进入角色,了解社会需求与自身定位如何匹配,更加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个黄金般的就业季。

文/徐瑞哲 李蕾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考研还是找工作?大学毕业生选择日趋理性:“卷”学历不如“卷”技能
工人日报 2025-01-04
教育部部署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教育部网站 2024-11-16
让校园招聘更好发挥毕业生求职主渠道作用
光明日报 2024-04-09
海淀设立职场体验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护航”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17
招聘会开进夜市商圈 邀请毕业生体验职场
南方都市报 2023-08-30
北京高校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
宣教之窗 2023-08-07
8.7万个职位专供本科毕业生,高校打出促就业“组合拳”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3-16
广东省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在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举办
光明网 2023-03-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