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应该关注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7 16:25

据媒体报道,贵州省贵阳市人民政府近日发布《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规定:要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方案提出,对教师在综合考核中排名末位的,实行“首次取消目标绩效、再次调离转岗、三次落聘退出”的机制,以增强干部教师履职担当的责任感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并非一地的做法。去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拟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教师退出渠道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

对于多地提出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配合出生人口减少,建立让“过剩”教师退出的机制;二是以更加严格的考核和评价,让教师不再“躺平”,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淘汰掉不合格的教师。

这两种解读都值得商榷。完善教师退出机制,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随着出生人口减少,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压减教师编制,让“多余”的教师退出,这不利于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二是强化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影响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师生比,推进小班化教学,并建立教师共同体,对教师进行专业同行评价,让教师把所有精力都用于教书育人。

最近,针对出生人口减少,有媒体指出,我国接下来将出现教师过剩,学校关停。这是根据当前的师生比、生均经费做出的预测。如幼儿园,到2024年,适龄幼儿会减少约1100万,按现有的生均经费标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可大幅减少,进而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幼师。然而,我国当前的幼儿园师幼比是比较低的,只有1:15,这导致教师工作压力大。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1:10-1:7,我国要发展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应该降低师幼比,而不是维持当前的师幼比。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也对义务教育的师生比提出更高要求。我国实施“双减”,要求学校教育提质增效,这就需要推进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育。我国小学、初中的班额,尤其是城市学校的班额,都基本上为40人以上,而发达国家的班额为20人到25人。按小班化教学的要求看,就是出生人口下降,我国教师也不会多。

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是为了压缩教师编制,而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在当前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好教师”是所教班级学生成绩高、升学率高的教师,那么,按照这种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严格考核、评价,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唯分数、唯升学功利教育。

再者,与一些网友质疑部分教师“躺平”相反,现实中的教师,有很大的压力,其中,来自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等非教学任务,就是导致教师非教学压力沉重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给教师减负,要求减少对教师的考核、评比,这是在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不能在实施教师退出机制时,增加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将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适得其反。

为此,要切实从优化教师队伍角度,实施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这要求中小学进行现代治理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以教育为本的管理与评价。具体而言,要在学校内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由教师专业共同体,以教育标准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与实际教学贡献。这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并专注搞好教育教学。这也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所需要进行的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

文/蒋理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