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亮点,传递重磅信号!
上海证券报 2023-03-05 16:43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来了。

作为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了哪些信号?

划重点!看解读!

亮点1

GDP增长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总体来看,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设定稳健务实,有助于增强实现经济目标的信心。

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这一目标,周茂华表示,这充分考虑了今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复杂环境,体现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一目标设定有助于舒缓宏观政策的压力,也更加注重经济的内生动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一目标,周茂华认为,尽管今年海外通胀维持高位,国际能源、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仍在高位运行,国内对潜在输入性通胀压力需要保持警惕,但整体来看,国内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可控。

在周茂华看来,国内物价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可控的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国内消费和内需处于恢复阶段,生产供给恢复保持领先。二是粮食连年丰收,生猪产能恢复,工业生产能力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三是国内能源、原材料、居民生活用品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力度不减。四是国内物流、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整体来看,国内物价温和可控,不会对宏观政策构成影响。”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有利于释放持续推动经济基本面向上修复的信号,有利于逐步恢复企业端和居民端信用扩张的信心,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杨畅分析表示,现阶段政策的主基调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财政货币政策围绕稳中求进主基调进行发力,在总量上保持平稳,在结构上充分发力,围绕已经确定的重点结构性方向、产业发展方向,展开政策支持与配套。

亮点2

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相比去年增加100万,失业率目标与去年一样。报告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稳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陈昱成进一步称,随着稳经济一揽子举措进一步落地显效,经济持续恢复,今年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力量,2023年政策继续加大了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定向支持力度,主要包括融资支持和税费减免缓,将继续促进今年的就业大局基本稳定。同时着力优化就业服务培训,大规模开展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培训,将大大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他说。

报告提到,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高校毕业生是保就业稳就业的重点群体,2023年应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做好供需对接,发挥新就业形态作用,健全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要把自身努力和政策利好结合起来,善于用好各类政策措施,为就业创业锦上添花。” 陈昱成认为。

亮点3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

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报告充分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一方面,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注重优惠政策“量”的延续,尽可能做到现有税费政策当期延期和不断优化完善,大力减轻经营主体经济负担,持续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将财政工作重点逐步向加力提效、提质增效方面转移,更加注重积极财政政策的“质”的效果,以更精准的政策靶向提供财政资金管理运用效果,力争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今年财税政策支持的重点随着国家战略的部署进行相应调整,税费支持政策、专项债等多项政策将更为紧密结合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以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而精准施策,全面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亮点4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相对中性,预计今年货币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一方面,流动性要保持合理充裕,实际利率维持在合理水平,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要精准发力,更加精准直达、支持今年经济工作重点,包括扩大内需、支持就业、乡村振兴、绿色转型等。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表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其中,“精准”,就是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优化信贷结构;“有力”,意味着可以采取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必要手段,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继续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适度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

“即使今年外需面临下滑压力,也还是要追求稳字当头,不通过过快拉高宏观杠杆率来对冲外需压力,而是维持宏观杠杆率稳定,靠消费、改革恢复信心等内生动力来支撑经济增长。”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精准”对应的是货币政策会继续维持结构性宽松倾向,继续加大对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有力”对应的是货币政策不会过快转向,在经济明显恢复之前,流动性环境依然会维持合理充裕。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继续依靠债务驱动的发展模式,而是要通过合理规模的资金资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总量上有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

汇率方面,娄飞鹏表示,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最近五年,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三次“破7”,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到“7”以下。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通过市场化调节的方式有效发挥了其自动金融稳定器的作用。后续,需要市场机制继续充分发挥作用。

亮点5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表明要立足当前恢复消费、着眼长远扩大消费。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修复和挖掘消费潜力,创造消费新的增长点,促进消费实现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推动消费加快回到合理增长轨道,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亮点6

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2023年的赤字率和专项债安排均高于去年,体现了‘加力提效’的政策基调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决心。”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罗志恒进一步称,从专项债看,今年较上年增加1500亿元,规模上升短期内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同时,今年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有利于一大批重大工程从节奏上尽快落地,靠前发力。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城市更新的增长空间很大,既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城市发展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城市更新阶段转变。老旧小区改造能够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带动全社会投资。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完成投资6600多亿元。

他说,老旧小区改造能够拉动居民进行户内改造装修、购置家电家具,增加社区生活服务消费等跟进消费,促进了养老、托育、餐饮、便利店等社区服务业发展,激发了老旧社区的经济活力。

城市更新还包括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城市绿化、商超建设、地下管廊等。吴垠认为,这些项目都能在带动投资、拉动消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亮点7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广泛地影响生产和生活,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革命性变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优化供给结构、带动需求扩大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应对国内外复杂局面、抢抓发展新机遇和实现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

吴垠表示,目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高。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运用系统思维,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吴垠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下,制造业将由过去的机械化、自动化、批量化生产转向数智化、绿色化、柔性化生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吴垠认为。

亮点8

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体现了国家对“两个毫不动摇”的高度重视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有利于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构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化新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以较大篇幅强调民营企业,引人注目。”李锦表示,建议相关部门从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方面着力,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环境,用真招实策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李锦预计,政策层面将继续大力减税降费,从民营企业“缺技术、缺资金、缺底气”问题着手,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深化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通过竞争性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引进市场竞争,吸引非公经济的进入。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个毫不动摇”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遵循,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周丽莎表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只有坚定落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方向不改、道路不变。民营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共同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

她补充道,“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是一个整体,国有与民营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主体。不能简单理解为“国进民退”或者“民进国退”。在“两个毫不动摇”方针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取得了重大发展成就,实现了“国民共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表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制定连贯、稳定的政策及配套措施,能够保障“两个毫不动摇”切实落实。

“民营企业需要的,是政策的连贯性,和相关配套措施的一致性。稳定的政策和清晰的规则,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形成长期预期、建立信心、规范自身行为,也能更好促进长期投资观念建立,减少市场波动。”刘锋表示。

他认为,制定行业规则仍然要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化运行体系,规范执法环节,减少行政手段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同时,政府要加强规则制定、市场监管和基础设施服务供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亮点9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卫杰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突出了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等重点工作,这表明我国将在扩大开放、投资促进、优化环境等方面下更大力气,吸引外资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

“2023年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但中国经济仍将是世界经济最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政策加持和环境优化等因素作用下,中国仍将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崔卫杰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宗芳宇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报告中体现出的几个方面的“更”值得关注:一是更开放的市场。我国服务业市场规模与潜力巨大,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加大其开放力度将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多全新的机遇。二是更好的营商环境。坚持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对照高标准经贸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将建设更加成熟的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助于提高外企在华投资经营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亮点10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也强调了防止无序扩张。在需求端,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尤其是针对新市民和青年人群体。因此,推动房地产平稳发展是政策的主基调。今年房地产风险将明显收敛,随着二手房带动新房销售复苏,今年房地产市场有望实现平稳发展。

明明认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方面要优化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重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另一方面要遏制增量、化解存量,预计今年对地方债发行,特别是平台企业发债,仍然会保持监管政策的持续性,同时通过多种渠道逐步化解存量债务。

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既有利于稳住房地产市场供给、促进房地产投资底部企稳,也有利于稳住需求、引导房地产销售复苏,促进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实现房地产行业风险逐步化解、有序出清。

具体而言,一是有利于化解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着陆。头部房企资产规模大、涉及的上下游企业数量众多,对房地产行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预计未来将以“慢撒气”的方式,引导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回归安全区。专注主业、合规经营、资质良好、具有一定系统重要性的优质房企将在债务重组、融资支持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

二是有利于提振购房者信心,释放合理住房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提法,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放开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累积,居民住房需求更加多元。

三是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转型,培育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根基。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由增量时代逐渐转向存量时代,房地产企业“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并成为引发本轮房地产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引导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转型,不仅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至关重要,也是培育行业长期稳健发展的根源。

李佩珈表示,短期来看,要促进房地产企业融资修复,为楼市“软着陆”创造适宜的金融条件。长期来看,要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原则,引导房地产企业审慎经营,防范其无序扩张。

亮点11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包括了低碳转型、节能技术、新能源系统等。此前政策多次定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到,意味着我国将抓住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产业发展契机,跨入高质量跃升发展阶段。

“在重点行业领域,以前更多从节能角度出发,今后或更强调降碳,特别是高耗能领域的碳排放和绿色转型问题将引起重视。”林伯强表示。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环境技术经济分会常务理事张建红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未来5年,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的电气化转型作为我国碳减排的主要路径,将成为绿色转型最重要的投资领域,或将催生超过16.5万亿元的投资。充电桩、低碳建筑等绿色城镇化和升级改造投资作为绿色转型的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将吸引年均过万亿元的投资,而氢能等作为新一代终端用能也将存在广阔的投资空间。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完善,中央下发了各类文件强调县镇垃圾污水治理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予以明确,后期如何在县镇短板上破局也值得关注。

在他看来,未来将持续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摆脱末端治理,如何实现全流程的绿色化包括工业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等将继续深入推进。

亮点12

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此表示,居住需求是居民的基本需求之一,我国在满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需要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大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现稳定供给;也需要通过金融政策支持住房需求,在“房住不炒”的总体思路下,更好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实现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稳定经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另一方面有助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娄飞鹏表示。

“新市民和青年人是劳动力市场活跃的重要力量。对于那些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我们需要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给,解决青年人群的后顾之忧。”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政府应考虑落实好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方面的保障政策,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做好各类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就此,李文中表示,一是要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发挥好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的作用;二是要发展多层次长期照护制度,提高养老服务的便利性与可及性,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质量;三是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具体包括优生优育服务、普惠托育服务、生育假期与保险服务、住房税收支持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等政策,减轻老百姓在生育、养育与教育方面的负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中国老年人口众多,增长迅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既要大力借助社会和市场力量,也要注意保障服务质量。

在具体做法上,他表示,一是要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增加医疗、护理和健康管理等服务供给;二是增加养老机构的新建和改扩建投入,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三是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推动各类学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机制;四是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利用养老保险的支付功能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五是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工具,促进智能养老发展,提高服务效率。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于提高生育率,促进我国人口增长和调整人口结构有重要意义。”王向楠表示,可以从五方面对相关政策作出优化,具体包括:

提高生育津贴的覆盖范围和金额;完善生育保险保障,扩大其支付范围,例如将育前体检和孕前优生服务纳入生育保险保障范围等;支持企事业单位提供育婴室、增加带薪护理假、延长产假等支持措施;丰富婴幼儿保健服务,扩大普及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改善育龄女性的教育和就业条件,降低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重要教育政策信号
中国教育报 2024-03-14
新华社受权播发《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 2024-03-12
今年就业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答北青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新华社受权播发《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 2023-03-14
稳增长、拼经济、提振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释放关键信号
第一财经 2023-03-06
关于金融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什么?
金融时报 2023-03-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特殊之处
政知见 2023-03-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特殊之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