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展现更为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
文景 2022-11-05 16:00

本书的写作接续了2010年出版的《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一书的思路,与之有所区别的地方在于,《何处是“江南”?》主要关注的是清朝帝王与江南士林的互动关系,其核心目的是要阐释满族统治者入关以后如何面对江南士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收编和改造传统夷夏观念,进而建立其统治正当秩序的过程。在清朝早期帝王的眼里,“江南”更像是一个文化隐喻,也是其与汉人知识群体展开思想博弈的特定地域符号。“江南”犹如一座戏剧舞台,双方均在其上扮演各自的历史角色,焕生出不同的政治空间想象力。

本书的写作缘起则更加强调清朝统治者既批判性地汲取了以往儒家道统的思想资源,同时也注意融汇多族群历史文化要素,展现的是更为复杂多变的“大一统”观形成轨迹,同时特别掲橥“大一统”观与延绵数千年的“正统观”之间的互动连带关系。“大一统”不仅是一种落在纸面上的思想形态,也是开疆拓土的军事征伐和从上往下的基层治理过程。因此,本书与《何处是“江南”?》的论题虽有交叉重叠之处,却试图更加清晰细致地勾勒出清朝建立其特殊“正统性”的全息图景。

书中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学人》《清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史学理论研究》《河北学刊》《新史学》等刊物上,收入本书后均对以往文字进行了大量增补和修订,在观点和叙述方面希望尽力达到文脉贯通的效果。

本书的第三章曾以《清朝“正统性”再认识:超越“汉化论”“内亚论”的新视角》为题发表于《清史研究》,编辑部同仁及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曾就此文专门召开过一次小型工作坊, 黄兴涛、夏明方、祁美琴、胡祥雨、刘文鹏、安海燕、朱浒、曹新宇、曹雯、胡恒、马子木对本文的修改提出了很中肯的批评意见。2019 年11 月,经张广生教授邀请,我又以《清朝的“二元理政模式”》为题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思想史论坛及吴玉章学术沙龙上发表演讲,特别感谢刘小枫、沈卫荣和宋洪兵的评论,小枫教授还专门撰写了《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形态》一文予以商榷, 对本章的修改尤有帮助。2020 年12 月,彭丰文研究员邀请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发展及民族史论坛上就本书绪论发表演讲,感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各位朋友的分享与批评。此外,孙江、李恭忠、李里峰、肖永明等朋友曾分别邀请我在学衡研究院和岳麓书院阐述本书的部分思考,博士生孟尧、王科杰在史料核查方面出力甚多,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的写作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从第一篇论文的发表(即本书第五章的一部分)到最后一章的完成,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 把不同时期的文章整合成一部内容完整连贯的学术著作无疑是个巨大挑战,难免会出现文字表述的扞格与观点衔接的不畅。为了保证本书得以高质量面世,世纪文景的章颖莹编辑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她不仅细致核检全书的注释出处,务求做到准确无误,而且仔细斟酌行文逻辑,提出了多处修改建议,对她的辛勤工作,我必须在此表达特别的感激之情。

2022年2月10日

作者:杨念群

来源:文景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