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村“80、90后全部回村创业” 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成都商报 2022-10-20 13:37

日前,山东省聊城市耿店村在网络走红,“8090全部回村”的话题登上热搜。这个位于鲁西平原的小村庄在过去十来年陆续吸引着大批青年重新返回乡村,在村里建起一座座蔬菜大棚,以“新农人”的身份继续乡村发展。

对于走红,耿店村村支书耿遵珠告诉记者,耿店村是一个纯农业村,有着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目前有110多名年轻人回村创业。年轻人的回归,让乡村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也带来了新面貌。全村大棚数量翻了十几倍,达到了700余个。2021年,村集体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

事实上,除耿店村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据农业农村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过1100万。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表示,乡村发展需要人才,而要想把人才留在农村,关键是把年轻人的利益和产业发展绑定在一起,让他们有动力谋划产业的长远发展。

回村创业

110多名年轻人返乡 村集体资金超3000万元

耿店村的返乡潮开启于12年前。

2010年,22岁的耿付建从深圳回村。他放弃了维修打印机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每月能给他带来4000元的薪水,但他觉得自己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存不下钱。

也是这一年,20岁的耿付征不再帮别人维修电脑,结束了在外地的辗转漂泊。

回到家乡的两人,或承包、或自建,在耿店村的大棚里种起了辣椒。

回乡第一年,耿付建自建了5个大棚。这一年,他通过大棚种植挣了十几万元。十几年过去了,他一共有11个大棚,去年一年的纯收入接近50万元。耿付征也自建了3个大面积的蔬菜棚,他自豪地说:“在家门口创业,收入比城市高得多,我感到很幸福!”

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很快开上了轿车,生活变得富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从外地回乡,学着“耿付征”们自建起大棚,种辣椒、黄瓜、西红柿……

耿店村村支书耿遵珠介绍,耿店村是个“纯农业村”,有着2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的历史。一开始,年轻人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50后、60后的老一辈,大棚产业即将荒废。他也曾在年轻人回家过春节时,动员他们返乡创业,但无人响应。

而近年来,随着当地大棚蔬菜的发展,一批批年轻人回乡创业,截至目前,耿店村在外打工的110多名年轻人已全部返乡。

耿遵珠介绍,截至2021年底,耿店村全村大棚数量已超700个,户均4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万元,村集体积累资金超过3000万元。这座深扎在鲁西平原的小村庄再次焕发了活力与生机。

产供销一条龙

粗放生产成为过去式 大棚种植更加科技化、智能化

耿付征把50、60年代的老一辈叫作“父辈”。小的时候,父辈们就在村里种大棚。那时,整个耿店村只有60个大棚,用小土坡堆起来,周围挂上手拉式的草帘。但这些土棚在冬季里的保温效果很差,种植非常粗放,费工费时。

耿付征还记得那时的冬天,大棚里种反季节蔬菜,父辈们将菜运到聊城去卖,天空中雨雪交织,一路上又湿又滑。在他印象中,种大棚就是“受罪”。

耿遵珠介绍,为了改变这一印象,让村民以及年轻人看到种大棚的效益,多年前,村里决定先建蔬菜批发市场,打开蔬菜销路。刚开始,村民都很支持这个决定,但“前景不明朗”,没人愿意出钱投资。最后,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集资15万元,建起了批发市场。

耿遵珠把这叫作“头一步的成功”,批发市场实现每年分红,也带来了耿店村合作社后面的发展。批发市场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村民们自发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之后几年,耿店村形成了蔬菜“产供销一条龙”:生产前建起了育苗厂,生产中有合作社服务保障,生产后有蔬菜批发市场拓宽销路。为了留住年轻人,耿店村干部们还搞新农村建设,让村民们住上水电暖齐全的楼房。

2010年回乡后,耿付征接过了父辈手中的大棚。此时,大棚的工序更加科学,不仅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电动卷帘门等,而且农产品经过育苗厂的培育,变得耐寒、生产周期更长。比起之前的粗放生产,现在的大棚种植更加科技化、智能化、标准化。

开办培训学院

教授农作、生产、电商等探索农业转型升级新方式

为了让返乡的年轻人能更快地适应生产节奏,聊城市开办了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耿遵珠介绍,学院能容纳300人入住,含一个教学楼和一个宿舍楼,还有一个同时供750人吃饭的食堂。学院分期培训,教授农作、生产、电商等课程。

耿付建也在人才培训学院进修过,接受的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他对电商培训念念不忘。接受采访时,他羡慕地说:“曹友忠,是我的同龄人。今年,他种的秋月梨就是走电商渠道销售的,卖得很好。我也想尝试做电商。”

被村里其他年轻人羡慕的曹友忠,本科毕业后辗转济南、北京、长春,经过了十年打工、创业。2019年他回到家乡,建了7个温室、11个冷棚和50亩秋月梨田。听到村里人也想接触电商时,他慷慨地说:“虽然村里种的大多数是辣椒,不适合电商,但是我愿意把做电商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除了电商,耿遵珠也畅想过其它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式。比如他想打造一个现代农业产业集团,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他还想搞有机肥、秸秆的利用,进一步推动大循环农业,让百姓们共同富裕起来。

年轻人的回归,给耿店村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耿店村一共有700多个大棚,相比之前翻了十几倍。

专家看法

年轻人返乡更易扎根农村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选择回乡创业。2022年4月,农业农村部官员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称,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100万。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认为,年轻人返乡相比城市人入乡更有优势。农民的后代在当地就业,有宅基地和自家承包地,生活成本较小,没有后顾之忧,更容易扎根农村。

仝志辉认为,聊城市开办人才培训学院,培养专项人才,把产业发展和人才振兴结合起来,符合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

仝志辉提到,耿店村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耿店村种植的作物附加值较高,规模生产和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障,这说明乡村产业能够产生效益、养活农民,也有不低的收入;同时,把年轻人的利益和产业发展绑定在一起,他们就有动力谋划产业的长远发展。

仝志辉说,乡村产业发展需要资源整合,建成完备产业链,对接外部技术服务,要鼓励大家开拓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扩大产业链和利润规模。

文/卢燕飞 吴冠衡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