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白鲟灭绝,恐不只是“嘴”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23 15:00

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最新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与此同时,体形更小的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

听到这个消息让人很沮丧,也很痛心。很多人表示,人的嘴真的太厉害了,竟能吃“灭”一个物种。说人的“嘴”厉害,本身并没错。白鲟的灭绝,确实与长江沿岸人的捕捉有着密切关系。但凡有一点生物保护意识,有一点善心,也不会使白鲟灭绝。但是,白鲟灭绝真得只是人的“嘴”厉害吗?真的是完全被捕灭绝、吃灭绝的吗?显然,白鲟灭绝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长江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与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于匙吻鲟科,也称为中国剑鱼。长江白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那段时期被学者们称为白垩纪时期。在《诗经》中,就有“有鲔有鱏”的描述,个中的“鲔”,就是指的白鲟。在《礼记》《周礼》中,记载的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场景中,也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

长江白鲟是大型凶猛鱼类,四川渔民流传的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曾经在南京捕获过一尾长7米,重达1吨的白鲟。长江白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白鲟数量出现下降,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那么,为什么长江白鲟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急剧减少呢?起初无疑是长江两岸居民的捕捉,导致长江白鲟快速减少。但是,随着长江上面桥梁越来越多,也使整个长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长江白鲟的生存条件也越来越差,繁殖能力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捕杀量越来越大,形成“供不应求”的格局;另一方面,繁殖速度越来越慢,能够提供给捕捉的量越来越少。市场供需矛盾的恶化,使得供应更加紧张,需求则更加膨胀,慢慢地,把长江中的最后一条白鲟也“消灭”了。

最后一条白鲟到底是“灭”于捕杀,还是“灭”于生存环境,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亡了,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长江白鲟确实灭绝了,今后还会不会重现长江白鲟,就看长江有没有这样的造化了,看人类有没有再见到长江白鲟的福气了。

比较遗憾的是,早在1983年和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就曾两次将中华白鲟列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且都列为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可是,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人工繁殖工作也没有能够跟上,以至于到了2020年,最后一尾白鲟死亡。只是,白鲟已经濒临灭绝再想保护已经晚了,当2020年最后一尾白鲟死亡后,就等待着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了。而在2020年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死亡到正式对外宣布的两年时间里,奇迹也没有出现,没有能够再次找到长江白鲟的身影。

曾几何时,人类与长江鲟也是和睦相处的。《淮南子》中就曾有过“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的描述,刻画的就是人类和白鲟和谐共处的画面。可是,随着长江生态被现代造桥技术越来越好、化工等分布在长江沿岸的企业越来越多、排向长江的各种污染物越来越杂,加上人的嘴越来越馋,别说长江白鲟,连长江最多的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四大家鱼”也遇到了产量危机,如果再不禁捕,长江中的鱼类,真的要出现大面积灭绝的现象。如果继续任由各地大造大桥,各类生物可能都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长江十年禁捕算是一次亡羊补牢,但是,能否真正把“牢”补好,还需要各地的合力配合和有力支持。特别是长江沿岸的居民,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切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继续破坏长江生态,确保母亲河能够真正亮堂起来、活跃起来、鱼儿欢笑起来。

文/谭浩俊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