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958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整体改善,多亏这套“加减法”
北京日报 2022-07-10 10:09

修缮后的雨儿胡同,花草点缀,清新古朴(记者 孙戉摄)

背街小巷,虽“背”且“小”,却是百姓家门口的必经之路,直接关系居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17年起,北京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拆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建绿地、引进生活超市……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加减法”,让全市3958条背街小巷的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为百姓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做减法 胡同环境清朗起来

2017年8月,一家菜价与早市不相上下的超市落户沙滩后街。这是景山地区拆违整治后建起的首个生活超市。过去,超市所在的位置被小餐馆、台球厅所占据,经过层层加盖,层层转租,从一层变成了四层的小楼,光违建就盖出了650多平方米。历经近半年的拆违整治,距离景山不过百余米的沙滩后街以全新的面貌亮相。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直接关系城市环境秩序、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运行安全。从2017年起,本市启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说起变化,胡同里让人感觉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违建少了,开墙打洞少了。”家住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孟女士对家门口的环境变化感受明显。

环境整治,让胡同的环境清朗起来。架空线入地,居民的头顶不再是成片的“蛛网”;拆除占道违建,胡同的原貌露了出来;治理乱停车,胡同恢复了清静。仅2021年,本市就完成1396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工作,完成206公里架空线入地,拔除各类线杆6700余根,规范整治8338处公共设施,更换1.1万根公交站杆、站牌。

据市统计局调查显示,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满意率达到93.5%。在背街小巷的整治中,还涌现出雨儿胡同、前门三里河、杨梅竹斜街、熊家胡同等一批“最美街巷”。

做加法 补齐人居环境短板

西城区人定湖北巷,拎着鸟笼、拄着拐杖的老人悠闲穿行,胡同墙壁上装饰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宣传画引人驻足观看。在三年的时间里,人定湖北巷通过拆违、封堵“开墙打洞”,一边为胡同瘦身“做减法”,一边增加机动车准行限停提示牌、规划非机动车迷你停车场等“精治”新要求,让胡同成了老年人友善街巷,并在2020年被评为“北京最美街巷”。

2020年,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行动再启动,背街小巷的整治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精细化”等新要求,为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不断做加法、添新意。

“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不再是单纯的环境治理,而是涉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方方面面,范围更广、标准更细、内容更丰富。”北京市城管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表示,在整治范围方面,新一轮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范围从核心区向全市域推广,覆盖十六个区建成区的背街小巷。整治标准也更加精细,根据街巷的不同基础条件和整治的不同阶段,按照达标、精治、维护三大类进行分类管理。整治内容更加丰富,紧紧围绕居民“七有”“五性”需求,以治理车辆乱停乱放、绿化不足、公共卫生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为重点,着力补齐街巷胡同的人居环境短板。“比如,上一轮背街小巷整治,可能只需要环境达标就行了。但是在新一轮整治提升中,有的街巷根据百姓诉求增加了休闲娱乐设施,有的增加了口袋公园,有的新增了无障碍设施,有的则挖掘共享车位解决停车难问题。新一轮整治,兼顾了环境提升和百姓宜居的双重要求。”

综合治理

集中连片推进更新

一直以来,如厕都是东中胡同22号院居民最头疼的事。过去,院里只有旱厕,夏天发潮,排水不畅,还有异味。就在不久前,西城区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试点为东中胡同22号院进行“一院一策”改造,干净卫生的户厕一下子解决了居民的如厕难题。

今年是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整治提升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推进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如果整治提升不仅仅局限于一条街巷,而是以一个街区为单元,集中连片推进更新改造,会更加有助于整治的深化。”陈志娟表示。为此,2021年,北京连片推进背街小巷更新改造,北大红楼周边、王府井地区、爱民街、天桥、西海子、复兴里这6个“街区”入选首批试点。“今年,试点将进一步深化,全市选取的17个片区进行试点,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

背街小巷整治提升还将进一步向“地下延伸”。陈志娟举例说,有的片区虽然地面上光鲜,地下却存在雨污未分类、管线排水不畅等问题,因此,今年将选取部分背街小巷中的院落,进行地下管线施工改造。同时,今年还将深入部分核心区院落,“一院一策”进行规划,为居民进行户厕改造。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