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国企改革“这十年”: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6-18 09:30

“这十年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熟定型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发展最全面、活力效率提升最显著、布局结构优化最明显的十年。”6月17日,“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十年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有力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涌现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

2012年-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18.2万亿元,上缴国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十年来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

“梳理国企改革的十年路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象征着国企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三个阶段”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

彰显“顶梁柱”担当

回顾这十年。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深化国企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2014年10月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李锦指出,该小组解决了国企改革中长期存在的多头领导、多方参与、难以集中、难以协调的问题。

有了组织和方向,接下来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正式带领国企改革驶向深水区。2015年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出台,其中“1”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N”是若干配套改革意见或方案。“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确立了国企改革主体框架,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2020年开始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是“1+N”政策体系的具体施工图,也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国企改革重大举措的再深化。

这十年的改革成果也是丰硕的。国企改革让国企的资产规模获得跃升,其效益也得以提升,有力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提升了高质量发展成色。按照翁杰明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2012年-2021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1.4万亿元,年均增长9%,超过GDP年均增速2.3个百分点。央企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承担了全国约80%的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2021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约33%。十年来,中央企业累计上缴税费18.2万亿元,上国缴有资本收益1.3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十年来国企央企打造了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企业建成了70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创新联合体,累计投入研发经费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2021年底,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比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两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

十年里,央企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形成了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成果。央企聚焦自主可控,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得到缓解。近年来,中央企业取得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

十年里,国企央企“练内功”之余还收获了外延发展的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更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据悉,目前中央企业拥有境外机构和项目超过8000个,资产总额近8万亿元。

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

“这十年来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有力破解了一批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许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涌现出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翁杰明认为,经过十年的国企改革,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取得明显成效。

他表示,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从法律上、制度上进一步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到确立。国资监管体制更趋成熟完善,把全面履行国有企业出资人职责、专司国有资产监管职责,负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职责三项职责统一起来,打造业务监督、综合监督、监督追责“三位一体”的出资人监督闭环,构建形成全国国资监管大格局,切实做到全面履职、高效履职。

国有经济的布局应该主要集中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因此国资委在过去十年里大力推进重组整合,先后有26组47家中央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组建、接收企业9家,中央企业数量从十年前117家调整至97家。

国资委还加快处置央企不具备优势的非主营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建立压减长效机制,累计减少法人占总户数的38.3%,管理层级全部压缩到五级以内。全面收官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有力解决了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社企合一的问题。

在确定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国企市场布局,处置国企低效资产和政企分开等问题后,三项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冰破局,围绕能上能下,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围绕能进能出,加快实施了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围绕能增能减,推动完善了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中长期激励政策工具广泛应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力促进了经营机制转换,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了70%和54%,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深度转换机制,活力和效力显著提高。

翁杰明认为,通过一系列重组整合,中央企业主责主业更加突出,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创新发展、畅通产业循环、保障社会民生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他表示下一步国资委继续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在总体方向上,更加注重整体谋划、重点推动。在推进方式上,更加注重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在实施效果上,更加注重发挥重组整合协同效应,确保实现“1+1>2”的重组整合目标。

下一步,国资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国企改革,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完善市场化机制,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效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这十年来国资委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所属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70%和54%。

“下一步,国资委将坚持‘三因三宜三不’的原则,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积极稳妥地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彭华岗表示,将围绕推进混改企业深度转换经营机制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指导混改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战略投资者的积极作用,切实维护各方股东的权利,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以混促改,务求改革实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