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设计师揭秘发射场“站岗备份”火箭:只要有需要,随时能把航天员接回来
武汉晚报 2022-03-29 14:38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已经在空间站中工作生活了5个多月,按计划,他们将在轨工作生活180天左右,如今进入“回家”倒计时,将于今年4月返回地面。

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圆满举行,在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火箭设计师钱航作为火箭专家,为孩子们课后答疑。

钱航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0月16日,我们团队执行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成功将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在酒泉发射场,还有一枚长征二号F(简称“长二F”)运载火箭在那里应急救援、值班,如果航天员需要紧急回来,我们具备随时上天把他们接回来的能力。

今年发射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

“设计灵魂里住着一个工匠,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这是钱航的个性签名。老家湖北武穴的钱航,很高兴见到来自家乡的媒体。

他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博士毕业后,加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参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任务。

长二F火箭是当前我国唯一的一型载人运载火箭,专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的,每次航天员飞向太空,都由它来执行发射任务,被网友称为“神箭”。从1999年起,长二F火箭执行过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共十五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实现了100%的发射成功率,确保了各项航天任务的完成,大幅度提升了中国运载火箭的国际竞争力。

钱航告诉记者,现在长二F团队正在积极准备神舟十四号的发射任务。今年我国载人航天将有6次重大发射任务,未来几年,平均每年都会两次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尤其是今年还会发射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以及天舟四号、五号货运飞船,后续的发射任务非常饱和。

正在研制重型运载火箭

钱航告诉记者,从神舟十二号开始,每次执行发射任务时,现场都采取备份模式:准备两发长二F火箭,一发用于发射,另外一发要在场上准备应急救援的任务。

比如,去年6月17日,长二F遥十二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载有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助力中华民族实现千年来在太空“安家”的梦想。与此同时,长二F遥十三运载火箭已经到发射现场“站岗”。

经过长达90天的应急值班之后,去年10月16日它将载有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如果从“起立就位”算起,再加上发射准备时间的话,这枚火箭足足“站”了5个多月,站立的时长,创中国火箭之最。

自遥十二、遥十三火箭起,长二F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随着遥十三火箭转入正常发射流程,遥十四火箭接力成为应急救援值班火箭,目前在酒泉发射场站岗值班的就是这发火箭。

随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开启,发射密度变高,这对于科研人员而言,更具挑战。即便如此,科研人员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想尽各种办法优化效率,最终得以实现“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

当前,我国火箭的研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钱航说,长征运载火箭经历了由常温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由末级一次启动到多次启动、从串联到并联、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载物到载人的技术跨越,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还能够将探测器送到月球、火星甚至是其他天体上。我国已成功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小型、中型和大型运载火箭,而且面向未来较长时期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任务需求,我们现在正在研制重型运载火箭。

他介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制的除了长征系列火箭这一国之重器,还有龙系列商业发射火箭。我们自主研制的捷龙3号今年将首飞,这是一款新型的商业运载火箭。此前,我们的捷龙1号、2号等龙系列的运载火箭,在商业应用均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运载火箭型号非常齐全,长征系列火箭主要是承担国家大型任务,龙系列火箭主要承担商业性发射任务。

他认为,我们的火箭技术走在世界前列,越来越接近世界航天舞台的中央。

还会以“天宫课堂”开展科普活动

除了作为中国航天的火箭设计师,钱航在潜心于长二F火箭科研攻关的同时,也是航天科普领域的专家,已经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做了上千场科普讲座。

3月23日下午,长二F火箭等载人航天工程核心要素出现在“天宫课堂”第二课的地面主课堂,钱航博士作为火箭专家,除了为孩子们现场答疑,他也是这次天宫授课的专家团队成员之一。

他不仅参与了每一次太空授课地面的科普活动,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北斗收官发射等重要发射任务,他都是央视直播嘉宾,向大众科普航天知识。

钱航告诉记者,我国航天事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后续还会以“天宫课堂”等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天宫课堂”将成为一个科普品牌,形式会更加新颖、丰富多彩,让更多青少年、同学们参与其中,和天上的航天员互动,让同学们感受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魅力,这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期待的科技盛宴,是一个培养孩子们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过程。

文/柯立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