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之间,中国家长的这一年
中国新闻网 2021-12-26 13:31

2021年即将过去,很多机构发布的年度词汇榜单上,“双减”一词都高高在榜,成为这一年里,国人的一段集体记忆。

“双减”的确是一个牵动着无数中国家庭的词汇,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教育生态一场洗牌式变革,也折射了中国社会教育理念的渐渐转变。

焦虑到平静,辅导班真的没有了

12月21日,教育部以“双减”为主题召开了一场发布会: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这场发布会公布的一系列数据,被称为“双减”成绩单,而当这些数字投射到个体身上,则是无数普通中国家长对课外培训的“断舍离”。

子涵是北京的一名初中生,提及眼下“双减”对自己直接影响,她脱口而出的是“终于可以在没有补习班的寒假过年了”。

子涵今年读初二,成绩常年稳居年级前三。从上小学开始,妈妈任巧就给她报了数学和英语的补习班,升入初中后又开始补习物理。初一的时候,子涵就学完了初二的物理,并计划在初二学完初三的物理。

但随着7月国家层面“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子涵这种课外超前学习的状态被打破了。

“双减”新政刚出炉时,任巧并没有太当回事,按照自己过去8年给孩子报班的经验,她一直认为“中小学减负政策在巨大的补课刚需面前总显得形式大于内容”。

但没过多久,任巧意识到这次似乎是动真格的了,“班上不少孩子的家长担心报班的钱打水漂,暑假之后就没有继续报班。上课的孩子少了一大半,原来放学的时候辅导班门口站满了家长,新学期只有零星几个,看上去还小心翼翼。”

任巧开始慌了,她和几个家长商量,如果后面真的不能补课了,他们就一起凑钱请老师做一对多辅导。但后来,任巧身边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了“冒险”请家教的想法。

如今的辅导班真的不好报了,这一点,比家长感受更直观的是教培市场的变化。按照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来,教育培训相关企业注吊销量逐月增长,截至本月中旬注吊销的教育培训相关企业多达7700余家。

作业少了,童年来了

相较于任巧“报班无路”的不适应,谈及“双减”,郑州家长王齐说自己对于“双减”的第一印象是孩子的作业变少了。

王齐的儿子晓苏今年刚刚升入郑州的一所初中。以前每次下班,孩子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写作业,现在晓苏回到家后自己的时间更多了,因为试卷、练习题在学校里都已经完成了。

这样的变化让王齐心里有些没底,怎么上了初中作业还没有小学的时候多,他也暗自发愁,没有了作业,不知道孩子的弱项在哪,查漏补缺怎么补?成绩下滑怎么办?

于是他自己给孩子囤了不少练习册,让孩子放学后在家做。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孩子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按照“双减”的要求,孩子带回来的考卷上没有分数,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总结和一个“优”字。

拿到卷子的第一时间,王齐就开始核对分数。“刚看到试卷的时候很忐忑,算分数的过程像在开盲盒。”

最终考试的成绩还是挺理想的,不像他想象中的作业减少了孩子成绩就一落千丈。出题范围以课本为主,题目也保持了一定的难度,王齐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说明孩子掌握的还不错。”

后来,王齐放弃了让孩子每天做大量的练习题,只留下一本练习册,试题以课本内容为主,会有一道拓展性的题目。王齐觉得这样就足够了,“填鸭式教育会让孩子吃撑的。”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落实“双减”以来,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

适应了作业量的减少后,王齐挺替孩子开心的,“他现在的状态倒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放学了就能约上小伙伴出去踢球,感觉孩子的童年回来了。”

“减负是为了孩子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而“双减”并不只是给校外培训、课堂作业做“减法”,还给孩子自主支配的时间做了“加法”。

以前子涵的周末和寒暑假时光大都是在培训班度过的,大多数时间是跟着老师的安排走。“双减”落地后,课外辅导没了,学习进程要靠自己安排,子涵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其实不只孩子不适应,任巧也觉得不太适应。“以前周六日孩子都要早起去补课,现在不上课了,每次都睡到十点多。但是一想到孩子上了一周课比较累,也不忍心喊她,但是这半天就这么过去了”。任巧心疼中又带着一丝无奈。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寒假就要来了,没有了补习班的寒假空闲时间更多了。任巧觉得学习不能放松,因为下学期子涵即将迎来“小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更让任巧头疼的是,原本辅导老师的工作落到了自己身上——复习计划怎么定?学习进程怎么安排?这些都需要自己和孩子慢慢探索。

但在陪伴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任巧也越来越意识到,家长应该承担疏导者而非压迫者的角色。“随着孩子的年级越来越高,很多课业上的问题我们已经辅导不了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孩子有释放压力的途径,而不是一味的逼着孩子学习。”

相比之下,王齐则比较“佛系”。今年寒假他决定多给孩子留点时间好好休息,让孩子做一些爱做的事,培养一项运动爱好,拓宽一下阅读广度。

在王齐看来,双减不只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也减轻了自己的压力,“双减也让我松一口气,不用整天催孩子做作业了,有空了还能和他一起运动,感觉家庭关系也和谐了不少。”

曾经的王齐也是“鸡娃群”的一员,每年花在补课上的费用高达万元。辅导机构洗脑式的轮番轰炸和身边家长争先恐后的给孩子报班,都向他传递出“再不报班孩子就被别人甩在身后”的信号。

但是“双减”落地后,王齐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教育理念,不想孩子这么累了。“我觉得减负不是减少学习内容,更多的是从学习习惯抓起,帮孩子培养广泛兴趣,让孩子拥有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12月22日,教育部公布了这样一组数字: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

“双减”落地后,家长们有欣喜,也有焦虑,有解脱,也有困惑。有人顾虑没了分数和排名,孩子的学习能力如何判断;有人担心没了课外辅导班,变相的家教、网课会不会换个包装继续“收割”;有人呼吁长远的改革应破除唯分数论,提高教育效能,实现教育均衡……

但无论如何,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如任巧所言,“那种全民报班的畸形教育生态可能真要一去不复返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化名)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