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ews|珠峰测量队背后的“修路人”:都是登山高手 “修路”用绳超7000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5-27 19:06

5月27日上午11时许,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的8名队员成功登顶,并在顶峰停留150分钟。而高程测量登山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和他们在攀登过程中身上所系的一条从营地到山顶的绳子密不可分。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这条保证这测量登山队生命安全的绳子,是由一支特殊的“修路队”架设。

先于测量队登顶 架设“安全路径”

北青报记者从负责2020珠峰测量登山活动的后勤保障和登山向导服务的西藏圣山登山探险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5月26日下午4点36分,6名“修路队员”多吉次仁、顿巴、旦增罗布、扎西贡布、次仁罗布、多吉登顶珠峰,标志着测量队所需的路绳已全部搭设完毕。

“所谓‘修路队’其实就是先于登山者去搭设路绳等安全保障设备,他们都是登山高手。”曾经登顶过珠峰的登山爱好者次仁扎西5月27日告诉北青报记者,“路绳也是安全绳,把绳子固定在登山者的攀登路径上,既可以保护登山者的安全,同时也能够给登山者提供前行的方向。”

次仁扎西说,安全绳隔上一段距离会被“修路”队员固定在山石、冰、积雪上,测量登山队的队员在攀登时,会把自己固定在绳子上以保证安全,“但是山上的气候多变,隔上一段时间安全绳就会脱落,或者被雪掩埋,需要重新搭设,一般来说每一年的登山季都会重新搭设。”

“修路”用绳超过7000米

据了解,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条路线发展成为从北坡攀登珠峰最受青睐的传统路线。

圣山探险公司介绍,从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有三大难关,分别是北坳冰壁、“大风口”和“第二台阶”。北坳冰壁是指从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到海拔7028米的营地之间、坡度为40至50度、高差近400米的巨大冰壁,那里的冰雪厚度达100多米,是珠峰北坡极易发生冰崩和雪崩的危险路段。而北坡登顶珠峰最大的威胁是强烈的高空风,“大风口”就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通常每天正午之前通过“大风口”时,这里的风力比较小,但一过正午,风力就会骤然强烈起来,最大风力可达12级。“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至8700米之间,最难的部分是一个高5米多、垂直光滑的岩石墙,这里陡峭而且狭窄,又不能绕过去。1975年在此架设了第一部金属梯,2005年重新架设了第二部金属梯后,攀登者通过“第二台阶”相对容易一些。

工作人员介绍,珠峰北坡传统路线从海拔约6600米处开始“修路”,其中多处危险路段需要架设双绳,以增加安全系数。每年“修路”实际用绳约6500米左右,但是在今年这种复杂天气条件下,实际用绳超过7000米。

“修路”超一个月 曾多次往返

北青报记者了解,为给测量登山队“修路”,“修路人”已经在珠峰脚下忙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圣山探险公司表示,今年“修路”工作一开始比较顺利,4月14日半天时间即完成海拔6600米至7028米的任务, 4月23日“修路队”从大本营出发,于25日完成海拔7028米到8300米的“修路”任务。

但是在随后的时间里,“修路队”却遭遇了降雪、流雪、大风等天气,部分已经拉好的安全绳也被损毁,尤其在5月20日晚,印度洋的特强气旋性风暴“安攀”登陆印度西孟加拉邦,成为自1864年以来当地最强的热带气旋,在“安攀”影响下,珠峰地区持续强降雪,“修路”队员们经历了反复的登山和下撤的过程。

直到5月26日,“修路”队员于凌晨4点顶着风雪向上挺进,10点20分,队员们抵达海拔8600米处,从上一次修路的终点处继续向上架设路绳,12点46分,队员们修路至第二台阶上方,下午4点33分,6名修路队员终于将安全绳搭建到了顶峰,这也标志着共测量登山队攀登的路绳全部搭设完成。

把女儿的照片放在手机背面 想念的时候看上一眼

北青报记者了解,在5月26日登顶的“修路”队员有多吉次仁、顿巴、旦增罗布、扎西贡布、次仁罗布、多吉6人,而除了这6人外,还有4名“修路”人虽未登顶但参与其中,以及大量的后勤人员。

据了解,这些“修路”队员中,很多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27岁的达瓦桑布是西藏拉萨喜马拉雅登山向导学校第6批学员,26岁的阿旺扎西、旦吉都是第7批学员,24岁的扎西贡布、25岁的次仁罗布、26岁的多吉都是第8批学员,他们是“修路队”的新生力量。

“修路”队员顿巴有个11岁的漂亮女儿,读小学4年级,在顿巴的手机背面是透明的手机壳,贴着一张女儿4岁时的照片,想女儿的时候,他会随时翻过来看一眼。在“修路”时,顿巴的女儿曾和当时正位于海拔8300米帐篷里的顿巴通了视频,看到顿巴脸上吐着的厚厚的防晒霜,女儿还担心地哭了起来,并说一定要让顿巴能够在儿童节前赶回去陪她过节。

北青报记者了解,如果天气条件较好,“修路队”及测量登山队的队员可以在26、27日左右抵达珠峰大本营,顿巴可以赶得上回家陪女儿过儿童节。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垚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