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但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财政运行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必须在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上下功夫、在提高资金效益上精准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财力支撑。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持续加大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其中7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尤为突出的是,202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比2019年下降20%,而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2019年增长25.5%。在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方面,2018年至2023年科技支出增长30%。此外,2019年至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从7.44万亿元增加到10.29万亿元,增长了38%,地方财力得到进一步保障。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会随着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政府职能重点而变化。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仍是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还存在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等挑战。与此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支出领域长期存在“基数+增长”的预算固化问题,还存在支出碎片化、零散化、钱等项目、“撒胡椒面”等现象,以及部分领域分配不优、效益不高等问题。为此,在财政收入承压形势下,需寻求多目标平衡,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应进一步强化精准投放,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持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在支出的资金资源统筹方面,从存量与增量、资金与资源等多个维度做好保障、加大支出强度。除一般公共预算外,也需要调动其他方面资源,如增加赤字、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额度,使用结余、加大国企利润上缴等举措弥补收支缺口,同时积极盘活各类沉淀资金、闲置资产、存量资源来加强财力统筹。
在支出的投向领域方面,要有保有压,强化民生、消费、科技等重点领域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尤其要有效保障各类特定群体、困难群体权益,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同时,财政支出逐渐从重投资向消费与投资并重转变,更加注重提振消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并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更多社会投资。
在支出的效益保障方面,要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要注重创新支出方式,发挥资金牵引、撬动作用。
在支出效益的基础支撑方面,进一步加强数字赋能、推动零基预算改革落地见效。零基预算下所有支出预算以零为基、以事定钱,有保有压、能增能减,促进政策跨部门统筹、资金跨部门整合,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运用,实现资金全程追踪、问效和问责。
优化支出结构还要不断提升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并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支出、民生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等关系。当前,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是必要的,但也要增强中央资源统筹能力,在部分领域提高中央支出占比,下好高质量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在民生支出上,要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回应群众呼声,但也要避免吊高胃口、过度承诺,而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此外,财政固然要减少竞争性领域投入,但也要因地制宜加大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绿色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投入。
文/吉富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