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荠菜炒年糕,灶门菩萨要来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8 11:00

阎泽川

俗话说:“荠菜炒年糕,灶门菩萨要来捞。”荠菜入馔,连灶王爷都馋涎欲滴,其味道之鲜美是可想而知的。

荠菜为十字科草本植物,各地称呼不一。上海人称它“枕头草”,浙江人称它“香菩菜”,江西人称它“地菜花”,福建人称它“蒲蝇花”,广东人称它“菱角菜”,四川人称它“烟盒草”,青海人称它“田儿菜”,有些地方它还有“清明草”“三角草”“棕子花”“香芹娘”等俗名。而在古代文献中,荠菜又有“荠麦”“鸡心菜”“护生草”“百岁羹”等别号。

在荠菜的众多别称中,要数“百岁羹”最为有趣。北宋文人陶谷编著的笔记小说《清异录》中说:“俗号荠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此话不假。因为荠菜是野生植物,田边、河滩随处可见,极易觅得,纵然是贫家也可一辈子用它做羹的。

荠菜被人食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上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第一部辞书《尔雅》中也有:“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的记载。到了唐代,荠菜已成为迎新春的必需品。人们在立春这一天,都要吃荠菜馅的“春饼”,还将以荠菜为主料的“春盘”作为节礼互相馈赠。长安人家,“盘装荠菜迎春饼”,到郊外野游探春。新春吃荠菜春饼——后世称之为“春卷”——从此蔚成风习,至今不绝。

历史上,同荠菜缘分最深的是那些贫穷书生与落魄士人。唐代大诗人杜甫就靠“墙阴老春荠”度过漫长的艰难岁月。北宋名臣范仲淹早年家境贫寒,时常采摘荠菜供馔。他在《荠赋》中写道:“陶家甕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如果没有切身体会,是不可能写出如此形象逼真的词句的。苏东坡贬官闲居时,喜用荠菜、萝卜等和米作羹,不加调味,自称为“东坡羹”,还郑重其事地将它介绍给患病的友人,说它的滋味“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君若知此味,则胜过‘陆海八珍’”。

南宋大词人陆游晚年投闲置散,对荠菜更是嗜之若命,常常吃得“摩挲便腹”,还写诗赞道:“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他不仅赞赏荠菜之味美,更称颂荠菜不畏严寒的品德。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写下咏荠菜的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道出荠菜这一野生之蔬是先春而萌,返春最早的报春菜。

不过,古往今来,荠菜的第一知己当推北宋文人苏易简。据北宋僧人文莹撰的《玉壶清话》记载,苏易简为宋太宗讲经史时,太宗问他,世间的食品中哪一样味道最好?易简答道:“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对我来说,荠菜汁的滋味是天下最好的。”他回忆自己一次寒夜酒醉后,口渴吃冷荠汁的滋味,认为上界仙厨的“鸾脯凤胎”都及不上它。说得宋太宗笑着连连点头称是。后来,陆游就用这个典故,写出了“刘伶病酲相如渴,长鱼大肉何由荐?冻齑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的咏荠名句。

荠菜不仅味美,营养也极丰富。除此之外,荠菜还可以当药用。据有关医书记载,荠菜有和脾健胃、养肝明目、利水解毒等功效。常吃荠菜,对于预防营养不良症有一定效果。荠菜还可以驱毒虫。古时三月初三上巳节,江南人家都把荠菜花置于灶台上,以辟虫蚊。和尚晚间坐禅也喜欢用荠菜茎作挑灯杆,这样蚊蛾就不敢飞近。据说,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鼓浪屿操练水师准备收复台湾时,晚间军士被蚤虱咬得不能安眠,后来在睡铺四周遍撒荠菜,才得以酣然入梦。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随笔|张正西:荠菜汤圆
作家联盟 2025-01-16
历史|纵无介甫鱼羹饭 也学东坡饱菜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历史|镇元大仙的菠菜自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历史|镇元大仙的菠菜自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3
春风十里野菜香 不知不识莫乱吃!
北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05-02
有人连吃一周荠菜呕血住院?别让尝鲜变尝“险”!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7
北京疾控中心:春风十里野菜香,不知不识莫乱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7
为啥叫它“清明菜”“明目草”?推荐六道养生菜谱
大众医学杂志 2024-04-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