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4 07:00
在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前路上,京津冀要加大统筹力度,持续补短板、锻长板。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也要完善跨区域产业协同培育机制,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还要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立足三地各自资源禀赋,破解制约发展的裉节问题,强化协同、同向发力,才能让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赴天津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以区域协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做出的重要指示,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不断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京津冀坚持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如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一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京畿大地徐徐展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把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京津冀落实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协同由企业项目协同到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抓手。

十年来,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全球影响力初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4+N”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5100余家,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营。

三地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协同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聚焦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到落实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和专项合作协议,把北京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天津的先进制造研发优势结合起来,围绕产业协作、科技创新、园区合作、港产联动、消费互促等领域唱好“双城记”,再到依托京津、京唐秦、京雄等交通廊道,推动土地、产业、科技、人力等资源沿线布局,促进各类要素集聚发展,京津冀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步伐稳健有力。

制造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应突出抓创新、强主体、拓开放、促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打破区域限制,开放协同发展,形成量质并举的全球制造业高地;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新兴产业的创新要素集聚,引领全球产业风向。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实现的,必须持之以恒地推进。

在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前路上,三地要加大统筹力度,持续补短板、锻长板。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也要完善跨区域产业协同培育机制,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还要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区域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立足三地各自资源禀赋,破解制约发展的裉节问题,强化协同、同向发力,才能让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