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睐·寻访|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艺术中心 让艺术档案变成可以看得见的智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6 10:00
北京青年报联合 北京市档案学会“档案文化系列活动”第 八 期

9月28日下午,由北京市档案学会与北京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档案见证北京——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活动”在台湖演艺小镇成功举办。北京市档案学会秘书长王兰顺首先介绍了现场来宾,宣布活动开始。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主任、北京市档案学会文化艺术档案专业委员会主任孟鑫向大家表示欢迎,并全程陪同导览介绍,他专业的知识分享和挥洒自如的讲述,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市档案学会理事长李立军和来自首都各界的档案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北京青年报热心读者等一行人深入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各个空间探访。其实,舞美艺术的整体构建、制作,包括服装、道具等相关环节跟档案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沉浸式的参观,大家充分感受到艺术档案智慧化的魔力,领略到在舞美设计制作研发、布景服装道具仓储、剧目排练合成等各个“幕后”环节中,无不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

一个活态博物馆

秋色宜人,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园区内,典雅的建筑与大型舞美道具相映成趣。远道而来的人们,汇集在艺术交流楼前,期待开启本次探访之旅。

一座巨大的“雪花”雕塑伫立在博物馆门前,“这是来自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台原件,它由96朵代表参赛国家的小雪花,以中国结造型首尾相连、层层相扣在一起。冬奥会结束后,大雪花拆分后归档到北京市档案馆,后来这座见证过冬奥会的舞美装置落户台湖,成为国家大剧院舞美艺术中心园区内的镇馆之宝,也成为参观群众拍照合影的打卡热点。”工作人员的一番介绍,瞬间使人穿越到激动人心的开幕式现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于2014年开工建设,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近几年更加感受到它的快速发展:去年9月28日,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协助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建了专业的图书馆,今年5月,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揭牌运行这座‘舞美’主题的艺术中心博物馆。昨天和今天,大剧院在通州的北京艺术中心正在进行试演出,这也标志着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格局正式开始运营。”孟鑫的开场白引来阵阵掌声。

不少人感到好奇,国家大剧院的“一院三址”到底是在做什么事儿?孟鑫坦言,国家大剧院的办院宗旨是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在此基础上,国家大剧院领导对大剧院提出“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一院三址”是大剧院新的发展格局,概括来讲,就是要打造六大平台,包括表演艺术中心平台、主题原创艺术平台、综合艺术展示平台、艺术普及教育平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数字文化传播平台,以此呈现一座完整的艺术殿堂。

他进一步介绍,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建成,16年来已经积累了101部原创剧目,这些剧目是剧院的核心竞争力,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所有的设计、制作等等都围绕着这些原创剧目。“这些年剧院把全国和世界的经典艺术邀请到大剧院的舞台,这些艺术家都把大剧院的舞台作为一种最高的艺术呈现之地,展示出殿堂级的艺术魅力。”

“国家大剧院的艺术门类主要就是歌剧、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截止到目前,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有13.2万余件历史档案的馆藏。不同于传统的文书档案,艺术档案大多都是光盘、录像带,主要是围绕大剧院的艺术生产、艺术创作、艺术文化活动进行的。而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是集设计、研究、收藏、展陈于一体的活态博物馆,通过展陈剧院的优秀舞美作品,为公众传达艺术审美,搭建专业的交流展示平台,助力我国舞台艺术的发展。”孟鑫补充说明。

走进博物馆,犹如走进大剧院的光影世界。每一位舞台大师,每一处布景、每一套服装、每一件道具……都凝聚着幕后所有设计师和工作人员的智慧与辛勤。周本义、刘元声、苗培如、刘杏林、戴延年、李乔等中国舞美设计名家的经典舞台作品,犹如流动而美妙的梦境。

人们沉醉其中,纷纷赞叹不已。薛殿杰采用“新现实主义”手法,在话剧《四世同堂》中几乎把半个多世纪前老舍笔下的北京城“小羊圈”胡同复原到舞台上,当年的画稿、设计图纸、舞台原型,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舞台风貌,诠释了老舍先生描绘的这部“平民史诗”。指挥大师祖宾·梅塔首度执棒“大歌剧”《阿依达》的道具与服装,仿佛开启了时光机,充满历史厚重感。

廊道里的古戏台模型也十分吸引人,一座座神庙戏台、宫廷戏台、私家戏台、会馆戏台、宗祠戏台、市井戏台等鲜明、古朴,犹如一部活的中国戏台发展简史,流连其中,给观众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智慧化库房

展示档案信息化从愿景变成现实

放眼望去,整个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包括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国家大剧院台湖露天剧场、台湖艺术公寓、艺术交流楼、舞美创意空间、舞美制作工坊、舞美仓储库房等建筑设施。工作人员表示,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是国内外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演出孵化平台,“在这个园区内,从最初的创意设计,到中期的排练合成、后期的演出,及至最后的拆装运输,可以实现在园区内完成一台剧目。”

穿行在一个个舞美工坊之间,大家不间断地参观金工、木工、绘景、组装、道具等五个专业制作车间,受益匪浅。小到活灵活现的水果、花朵,大到一面墙的布景、画幕,工人们都在很用心地操作,它们逼真的效果和现代化的设施令人印象深刻。

走出工坊,伫立在蓝天下的两排巨大的库房十分醒目,据介绍,它们是A、B两座舞美仓储库房,高24.35米,可存放大约300个集装箱。“主要用于存储大型舞台布景,既能保证布景存放的安全,又能减少库房占地面积,节约空间资源。”有读者问,剧院上万套的服装,如何存储?工作人员笑言别着急,这就带大家去服装自动化立体库房一探究竟。转过一个弯,满满工业风的库房就在眼前了。“这个服装自动化库房面积有300平方米,存储架高14.3米,可以存储660个箱子。”

怎么自动存储服装呢?“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入库时候,这个红色的双提升机,它的读码器能识别箱体底部的贴码,然后由堆垛机自动计算最优路径,寻找位置完成入库。出库时,只要输入哪个库,甚至哪件衣服,因为衣服上都加了标签码,它就会自动在系统中调到对应库房的编号,然后叉车上去,到达相应的位置,机械手臂把它从库里取出来,完成出库。”剧院演出频繁,意味着这个服装库房也需要频繁出入库,“如今线下操作也能高效、低成本,一个人就可以完成。”这个智慧化库房是档案信息化从愿景变成现实的一个活案例,大家不禁连连惊叹科技的智慧和魔力。

“智慧剧院”

探索艺术档案智慧化

面对海量的特殊的艺术档案,如何进行编制和归档?孟鑫坦言,2007年建院,开始建设艺术档案的时候,并没有一个很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艺术档案智慧化之路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坚持守正创新的成长之路。

在“十四五”规划中,大剧院提出“智慧剧院”的整体框架,尝试艺术档案智慧化建设。目标是形成一个全数字、全流程、全智能、全系统、全覆盖五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最开始大剧院就设置了艺术资料中心,作为专业的部门来管理艺术档案,用完善的体制机制促进专业的创新。剧院艺术档案管理组有四位工作人员专门全面统筹艺术档案,同时根据大剧院巨量的演出,11个具体生产业务部门设置了兼职档案员,到今天兼职档案员已经拓展到了15人,这个趋势从人员组织架构上提供了保障。同时从管理制度上,2005年我们就建立起国家大剧院的档案管理办法,包括规章制度、纪律制度等等。我们还全面建立了艺术档案完成率一票否决,也就是说,人力资源部在年终考核时会听取艺术资料中心关于艺术档案完成情况的意见。”

艺术档案智慧化建设阶段性的重要时间节点和成果有哪些?孟鑫从两条线进行了解答,“从行业标准这条线来说,我们一直在稳步推进,2022年入选《国家档案局2022年档案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预计2024年发布行业标准。从做课题研究来说,2021年我们申报了北京市档案科研项目,当年6月,大剧院承担《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智慧化管理共享应用研究》的课题,被确定列入了2021年度国家档案局的科技项目计划。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智慧化档案建设已经完成了两期建设成果,一期建设成果是一系统、两平台、一标准;二期建设成果是一窗口、两应用、一课题。”

在艺术档案智慧化创新过程中,具体实施了哪些内容?孟鑫从创新艺术档案的行业标准体系、创新艺术档案工作的管理模式、创新艺术档案+科技的利用与展示模式这三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解析。他进一步说明,艺术资料中心一方面建立起能够覆盖剧院艺术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鉴定、处置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各个环节这样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广的管理标准,填补了国内艺术档案行业标准的空白,促进了整个档案工作朝着更加有序、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全新的国家大剧院档案管理平台,创新艺术档案工作管理模式。这个管理平台可以把分散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化、信息化、模块化管理。实现档案在线归档、分类、著录、统计及鉴定。这样打造成收集、管理、利用等环节为一体的全流程数据管理分析平台,可以实现艺术档案“线上”的制度化管理。

“实物档案是大剧院馆藏的一个珍宝,对于实物档案,比如手模、指挥家的指挥棒、服装设计、舞台布景等等,我们都进行了数字化高清扫描,在艺术档案里面进行了3D建模,打开平台就可以看到实物,包括布料的材质、颜色等。而且可以无限放大,看到非常精细的纹理。以前传统的做法是现场交档,现在,这个艺术档案管理平台成为工作的一个工具,兼职档案员可以直接在后台进行上传、交接、查询等工作。”

剧目的整个生产周期

可以不同时段交叉查询

孟鑫向大家介绍说,2022年6月,艺术资料中心实现了海量艺术档案信息在线检索、浏览、借阅、审批和下载,为员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办理档案服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创新艺术档案+科技利用与展示模式。“比如,哪个部门对艺术档案中的哪一个剧目或者是哪一个照片有应用需求,他可以在线进行检索,在线进行审批。审批之后,就可以在线获得档案推送,也不需要带着大硬盘跑到艺术资料中心来拷贝。今年我们又增加了声音和图像这两个智能化的检索应用,使检索功能更加丰富、更加灵活。”

通过现场大屏,孟鑫向大家直观展示国家大剧院艺术档案“主题原创艺术平台”,随着智慧窗口的点击、进入,他逐一做介绍,“我们这个管理平台的后台跟馆藏数据是连接的,大家看到的所有显示数据都是通过管理平台直接抓取的实时数据。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主题原创平台以时间轴的方式呈现,竖轴上每一年不同月份有哪些档案,一眼可见。横轴上根据专业相关分作创作阶段、制作阶段、排演阶段、宣传总结四个阶段,也就是说,贯穿了一个剧目的整个生产周期,可以对应不同时段交叉查询。比如创作阶段的策划方案、导演阐述、排练日志等这些文字资料,全部数字化;制作阶段的服装、道具等舞美全景,完全采用3D建模舞台上的实时画面。而且我们的数字平台是互联互通的,都可以实时呈现,无限放大,调取出来在线查看。”

孟鑫直言,大剧院有很多艺术家的签名照、手模等实物档案背后都包含有很多故事,在做剧目展示的时候,这些内容也非常受观众喜欢。“所有来大剧院的国际知名大师,我们会给他做一枚他名字的中国印章,在大师欢迎仪式上赠送给他,他们也会给大剧院留下一些寄语。这些墨宝都各有特色,比如有的画个小钢琴,有的画个艺术的翅膀,这些手稿,以及奖杯奖牌、签名海报等实物档案,都十分难得而且很有意义。我们进行了高清数据采集,在数字管理平台、借阅平台进行直观的展示。比如这一帧是梅葆玖先生留下的字,余韵悠长。我们一方面依托这些平台来展示我们档案管理的一个成果,另外一方面,它也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支撑。”

借助AR、音频等新技术

打造出一个不落幕的舞台

艺术档案今后有哪些发展方向?孟鑫表示,我国艺术档案的行业标准目前还在制定中,计划明年发布。“我们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档案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整合。包括我们大剧院也有一个自己的数字人,未来,这个‘Art鹅’数字人就可以给大家进行讲解、交流和互动。”他坦言艺术资料中心接下来还要做知识图谱的相关工作,“通过业务数据可视化、剧目信息结构化、实物档案数字化,让艺术档案变成可以看得见的智慧。”

档案是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剧院对外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窗口。“为了丰富文化服务供给,我们一方面向公众宣传推广,让档案活起来。从档案的视角,让经典文化服务百姓生活。另一方面,国内国外知名艺术家到大剧院参观,一定会到艺术资料中心观摩,我们的档案我们的馆藏也会向嘉宾进行展示、介绍。大剧院还经常举办艺术档案主题的专题展览,借助AR、音频等新技术打造出一个不落幕的舞台,比如《印记——国家大剧院馆藏艺术家手模展》《盛世谱华章 档案鉴辉煌——国家大剧院15周年艺术档案成果展》,让公众获得丰富体验,也拓宽了艺术档案现代化展示的方式。近年来,国家大剧院开启了智慧档案和艺术档案智能化共享应用的上升阶段。作为大剧院艺术+科技融合创新的应用示范,我们这个智慧大屏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2014年在市档案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国家大剧院发起成立了北京市档案学会文化艺术档案专业委员会,作为市档案学会的七个专业委员会之一,联合首都各个著名艺术机构广泛开展学术调研,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受到大家支持和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档案行业的影响力。

在分享国家大剧院智慧档案建设经验时,孟鑫总结道,“遵循标准先行的工作机制,是艺术档案工作成功的基础。坚持深耕细作,追求专业化道路,是艺术档案成功的保障。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精细化服务,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让艺术档案切实做到为剧院守史,为人民服务,是艺术档案工作成功的动力。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够做到行稳致远。”

夜色如水,星空下的台湖露天剧场,熠熠发光。大幕拉开,一场幽默的《摩登拉丁奇幻秀》舞剧精彩上演,在两个小丑兄弟和观众的搞笑互动中,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成了欢乐的海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视点国家大剧院建院17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将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7
国家大剧院建院17周年公众开放日艺术节即将开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7
视点|“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本周开幕 全球剧院大咖齐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2024世界剧院北京论坛暨台湖舞美国际论坛”本周开幕 全球剧院大咖齐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9
国家大剧院院庆公众开放日,万余名观众冬至时节温暖相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3
“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12月22日“开仓”,开幕大戏唱响《运河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22
北京艺术中心下周将迎演出测试,大剧院“一院三址”差异化经营各有精彩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9-19
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探索“艺术+科技” 国家大剧院这样开展艺术创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