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天量信贷创新高 近5万亿元资金流向何处?
上海证券报 2023-02-14 10:18

央行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刷新单月最高纪录。这些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

分析人士认为,企业贷款力撑信贷总量增长,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是信贷的主要投向;而居民贷款表现仍然偏弱,表明居民收入预期暂未扭转,地产需求修复也尚需时日。

多因素驱动企业贷款放量

企业贷款是撑起天量信贷的绝对主力,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

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新增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单月增量和同比多增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经济回暖、政策靠前发力、重大项目密集开工、贷款与债券的“跷跷板”效应等因素,综合推高了企业贷款规模。

供需两端都为企业贷款的高增长作出了贡献。天风证券研究员郭其伟表示,从需求侧看,在前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落地过程中,项目配套融资需求带动了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从供给侧看,银行前期储备的对公项目往往在1月率先投放。同时,政策端“稳经济”诉求较强,要求银行适度靠前发力。

经济复苏与随之而来的信心修复也很关键。“企业中长期贷款显著多增,反映出元旦后重大项目开工积极,以及企业对未来经济向好发展的长期信心。”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表示。

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偏高,部分企业的发债需求转向了贷款。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信用债利率过高,企业发行长期限债券会过早锁定成本。因此,1月的“贷债跷跷板”效应依然较为明显。

数据显示,1月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对此,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程强表示,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多、票据融资减少表明1月的信贷更多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效果更好。“1月票据利率陡峭上行,表明金融机构的信贷项目十分充足。”李奇霖表示。

贷款主要流向基建和制造业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1月企业贷款主要流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等领域。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判断,企业中长期贷款的主要投向包括交通水利、能源网络、信息物流、地下管廊、高标准农田、国家安全设施等基建项目,以及科技创新项目。

“大型传统基建贷款是投放主力,制造业贷款景气度也较高。”王一峰表示,1月PMI再度恢复至50.1%的荣枯线上方,叠加去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的高增长,预计今年初制造业贷款的投放强度仍然较大,特别是江浙地区银行的信贷投放情况较好。

多位市场分析人士持有类似观点。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当前基建和制造业的融资需求偏强,这可能与1月以来地方重大项目融资较为集中有关;浙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梁凤洁判断,1月企业贷款增长亮眼,主要是由基建和制造业带动。

李奇霖认为,由于政策面持续推动“保交楼”,房地产开发贷款可能也是一个重点投向。

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

1月,住户贷款未见显著提振。数据显示,1月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表示,企业与居民贷款需求分化,表明地产与消费不强,居民收入预期也尚未扭转。2022年以来,在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居民加杠杆意愿不足。一方面,居民就业、收入以及对房价的预期转弱,居民购房意愿偏弱;另一方面,2022年各类资产表现低迷,居民风险偏好趋于保守,倾向于提前还贷。

“按揭贷款早偿压力较大。”王一峰认为,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结构可能延续了前期“经营贷强、按揭弱”的特点。新发放按揭利率大幅下行,居民可替代性低成本融资的可得性大幅增加,而资产端投资收益率趋于下行,这些都与存量按揭利率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刺激了居民按揭贷款早偿意愿的提升。

1月居民户存款新增6.2万亿元,同比多增7900亿元。分析居民短期贷款,李奇霖认为,居民收入的稳定性未完全得到确认,居民的消费倾向也就没有大幅改善,出现居民存款增多、贷款需求减少的情况。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增加17.1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向了哪儿?
经济日报 2024-12-14
信贷放量、期限结构改善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粮草”无忧
上海证券报 2023-10-28
前7个月信贷增加16.08万亿元 宽信用进程总体方向不改
上海证券报 2023-08-12
3月信贷增长强劲 结构失衡现象改善
上海证券报 2023-04-12
2月信贷数据超预期 M2增速创7年新高
证券时报 2023-03-11
对公贷款支撑信贷“开门红”
证券市场周刊 2023-02-16
信贷投放期限结构改善 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维持较高景气度
上海证券报 2022-12-13
提升制造业含“金”量 银行中长期贷款投放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2-11-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