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提前终止 全面净值化时代市场加速重构
第一财经 2022-08-02 10:39

继“破净潮”之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又一动向引发市场关注。近日,记者注意到,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有的不满一个运作周期就提前终止。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这可能是受产品规模较小影响。

“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操作,大多数是因为产品规模太小,类似于公募基金的迷你基金,不利于后续投资管理,所以提前终止了。”一位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投研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财富管理相关人士也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现象在此前就比较常见,整体而言,产品终止数量较少,对理财机构影响相对有限。“也可以说是理财机构在当前净值转型控制理财产品数量、压降管理成本的一个举措。”

未来,随着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类似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将对理财机构的产品设计、销售、投研等提出更高要求。业内的共识在于,全面净值化时代,需要理财机构提高投研体系的建设,在保证产品收益率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净值波动,以满足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引导投资者适应净值的波动。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日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截至2021年末,理财存量整改基本完成,具有刚兑性质的保本理财清零,需整改的保险资管产品累计压降96%;同时,银行业、保险业的资管产品净值化水平已经超过了95%,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显著提升。

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步入“净值化元年”,理财产品再现提前终止运作。近日,中信银行理财子公司信银理财发布《信银理财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11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决定于2022年7月27日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另根据同日公告,该产品于2022年7月21日触发了巨额赎回,当日产品份额净值为1.0187。产品说明书显示,这一产品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5.40%(7月11日后调整为4.55%),风险等级为PR3级(平衡型),运作起始日为2021年7月21日,到期日为无固定期限,首个赎回开放日为2022年7月21日。

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信银理财已经提前终止了4只固收类理财产品,除了上述理财产品,还有固盈象固收稳健半年定开1号,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9号(7.5)、12号,且均属于第一个封闭期结束后终止产品运行。

除了信银理财外,近两个月以来,农银理财、盛京银行、日照银行、浦发银行、中原银行等多家银行或理财子机构也将部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比如,农银理财“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成立于2020年8月26日,产品最长期限10年,但7月18日农银理财发布公告称计划于今年8月24日提前终止。

盛京银行旗下“添益系列理财产品”6只固收类产品也宣布提前终止,包括一年半定开13、14、15期,九个月定开48、49、51期;中原银行于6月7日公告将于2022年6月9日提前终止中原银行财富宝惠盈、瑞盈系列部分10只理财产品;浦发银行和日照银行也前后公告提前终止运作旗下“鑫盈利系列546天纯债6号”和“黄海万利宝(20180104期)双季聚财半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

这并非银行理财产品首度出现提前终止的情况。普益标准于2020年发布的报告曾显示,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资管与利率债利率分析师章立聪对记者称,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常规情况。全面净值化转型之后,理财净值波动将成为常态,产品业绩分化是必然趋势,产品间的优胜劣汰也会出现,业绩不佳、净值波动大、存续规模小且引发大量客诉的产品出现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

产品规模较小或是主因

关于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原因,多家机构公告提及了产品规模和净值波动等。如信银理财在四只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表示,“经审慎评估本理财产品目前投资情况,管理人认为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于保护产品持有人的权益”。

农银理财在公告中说明,“因预计后续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强,本产品净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为更好地提供产品服务,保障投资者权益”;日照银行表示为充分保障理财产品投资者权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浦发银行也表示是根据本产品投资运作情况做出提前终止运作的决定。

究其根本,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主要与管理规模有关。前述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投研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常理财产品协议里会有提前终止的条款,会对产品规模或收益率进行设定,有的产品只有几百万或者小几千万,很难进行投资,像很多债的起购规模就是几千万。“有些产品募集的时候,规模就特别小,一打开开放,再一赎回,经常只剩几百万,没法管理。”

这也是业内的共识,对于理财机构而言,在可控范围内产品规模越大越好。前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财富管理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比如100亿的产品,可投资标的较为丰富,范围也比较广泛,通常会有2%~3%投资到非标产品中,以平滑收益率波动;而如果是几亿、几千万的产品,那么投资起来就相对有限。

而产品规模的大小,主要还与业绩挂钩,另外也与销售有关。“实际上就是依据投资者赎回情况而定。”前述股份行理财子公司财富管理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比如在收益率相对较低的时候,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赎回,去寻找其他替代品,进而使得产品管理规模骤降。

记者还注意到,近期提前终止的产品中,多为一年期定开产品。记者了解到,这或是由于此类产品对于投资者而言,灵活度不高。“当时一些机构发这类产品是按照传统的资管思维来操作的,主要是为了节约报备的时间,但如今产品规模缩窄后,公司内部可能也在考虑管理和运营成本,多方比较之下,可能选择提前终止了该产品。”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称。

除了上述原因外,章立聪还对记者表示,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可能也涉及这些原因,一是在存续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净值波动较大,未达到业绩基准且差距过大,引发客诉和分行抵制,导致大规模赎回情况发生;二是一些理财产品是私募定制,如果客户不想继续投资,也会主动要求终止运作;三是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设置了终止条款,如理财产品的总份额连续90个交易工作日低于3000万份,或产品资产净值连续90个交易工作日低于3000万元,产品管理人有权提前终止产品。

考验理财机构投研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提前终止产品并不一定是坏事。在产品提前终止日后数个工作日内,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如有)将会划转至投资者原账户,提前终止为投资者购买其他产品腾挪了资金。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不满,进而对银行声誉产生影响。因此,银行在压降存量产品的时候,需要尽量避免集中处置,确保平稳有序退出。

业内的共识在于,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机构要留住投资者,需进一步提高自身投研能力,通过提升专业配置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并引导投资者理解净值型产品收益风险共担的本质。章立聪称,未来理财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投研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和投资者教育工作,将净值化概念深入人心,引导投资者适应净值的波动。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也建议,真正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后,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收益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难度明显加大,理财投资者应选择投研实力较强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并尽量拉长投资周期,减少净值波动对投资收益的影响。

梁涛近期表示,目前,银行业、保险业的资管产品净值化水平已经超过了95%,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显著提升。理财、信托、保险资管产品投向实体经济43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融资总规模12.9%。理财公司改革稳步推进,已经批准设立了49家,开业了25家,4家由外资金融机构控股。作为重要的投资者,这些机构、这些理财公司将逐步成为资管行业的有生力量。

对于未来理财机构发力的重心,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真正核心是对投资标的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否则风险无法度量就无法管控。这就要求在计算产品投资人权益时能够及时体现投资运作的成果,暴露出当前承担的风险,而产品估值是否合理、可靠,直接决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实现程度,可见估值能力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资产管理机构应持续关注投资标的估值变化,将估值工作贯穿于募资、投资、运作管理和退出等各个环节,为投资者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因达到止盈条件提前终止
证券日报 2025-01-21
年内逾千款净值型理财产品提前终止
证券日报 2024-06-15
适应净值化转型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成常态
上海证券报 2024-06-05
成立一个多月便提前终止 多只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原因何在?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6-01
年内2000余只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 业绩不达预期和规模下降成主因
证券日报 2023-12-08
又见银行理财子公司“自购” 专家:看好四季度理财产品收益率改善
证券日报 2023-12-05
理财产品又现提前“退场” 提高投研能力成共识
中国证券报 2023-12-05
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
上海证券报 2023-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