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网络IP野蛮生长,从源头上深刻影响了国产影视剧的生产和创作。严肃文学影视改编回暖,毫无疑问可以增补中国影视作品缺失了许久的“文学性”,让看惯了甜宠、宫斗、玄幻的观众们有更厚重的观影体验。
严肃文学回归到底有哪些原因?其改编难度又在哪里?……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详解其中奥秘。在一未文化创始人吴凤未看来,严肃文学的回归其实是市场顺势而为。影视市场经过野蛮生长后,需要正能量正向价值的内容,特别是过去盲目追流量,市场乌烟瘴气,在主管部门整治和引导下,观众、市场都需要这些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作品。
现实主义热潮 让严肃文学重新回归
“《平凡的世界》带来的成功,其实标志着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回归了影视,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影视必须要有现实主义,那么以《平凡的世界》为代表的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最重要的源泉。”谈到严肃文学在当下的改编热,导演毛卫宁这样说。
《平凡的世界》拍摄现场,导演毛卫宁在说戏
这些年来,影视行业一直在呼唤现实主义回归。2016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评奖时,评委会主席张国立就曾感慨,入围的电视剧中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略少,比例上只有20%,“这是我们评委的共同感受。当然也不是创作者们不愿意去做现实主义题材的东西,可能有方方面面的困难,加上资本市场野蛮进入,基本上是走大IP的,所以对现实的关照不够。”
2017年,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评奖时,作为评委会主席的毛卫宁带领评委团,面对最浮躁的电视市场,坚持评选出了《鸡毛飞上天》等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2018年开始,随着主管部门的引导,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明显增多,那一年的白玉兰评奖中,现实主义题材占了大半以上。今年(2021年)白玉兰奖入围的十部电视剧,全是现实主义作品。多位业内人士坦言,市场对现实主义的关注,成为严肃文学再次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肃文学回归 成现实主义差异化竞争筹码
《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如今,国内不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那如何差异化竞争?显然,思想性、艺术性要求更高的严肃文学成为“差异化”突围的重要筹码。大多数严肃文学的时代跨度非常之大,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让人们能够通过故事,窥见一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缩影,引发思考。导演毛卫宁认为,王蒙、路遥这些大家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依然有感染力,一代代年轻人都喜欢他们的作品,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力量。
一未文化签约《这边风景》
买下《人世间》《这边风景》版权的一未文化创始人吴凤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严肃文学的回归,其实是市场顺势而为。影视市场经过野蛮生长后,需要正能量正向价值的内容,特别是过去盲目追流量,市场乌烟瘴气,在主管部门整治和引导下,观众、市场都需要这些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作品。
王蒙的《这边风景》
严肃文学改编热,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严肃文学能提供更高的性价比。吴凤未介绍,就版权的价格来说,哪怕是最热门最权威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版权费用也一定比很多火热的网文低得多。“为什么要反流量,因为真的不反不行了。我们了解的一些虚高的网文作家,在IP市场最火热时漫天要价。严肃文学都经过了严谨创作、多次审稿、直到最终出版上市,严肃文学作家是在履行一个作家的基本职责,他们对价格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对改编的要求很高。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否有纸书出版过程真的很重要。”
吴凤未和王蒙
永不过时的力量 改编是最大的难题
吴凤未早在2017年就关注严肃文学的改编,当时得知梁晓声老师正在写一部长篇巨作《人世间》,吴凤未跑了梁晓声家10多次,在被梁晓声不断批评和泼冷水后依旧不放弃,最终在2018年才签约合作了这部《人世间》。一年后,《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获奖前能看好,证明了我的专业内容预判能力吧。”
《人世间》作者梁晓声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网文野蛮生长,但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始终要考虑给当下的青少年输送什么,像《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名著,它们传递的价值是永恒的,不只是某个时代需要。”曾做过出版、也孵化运营过《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多部作品的吴凤未这几年都在探索严肃文学的全版权孵化,“我们是文化从业者,应该考虑什么东西能真正被时代留下来。天下霸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还是很难被超越的,但在市场有更多机会的前提下,我也想挑战不同类型作品的商业化之路。作为出版人,我一直有严肃文学情结,像余华老师的《活着》就一直在激励我,福贵生活都那么艰难了,他还坚强地活着。他的这种精神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都会帮助我们,让人共情。”
吴凤未认为,严肃文学作品的价值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有穿越时代的人物,他们的精神不朽,如《这边风景》中的伊力哈穆、《人世间》中的周秉昆,他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渺小,但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这种精神能给当下浮躁、焦虑和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巨大的力量,这是给所有人的一份精神鼓励。
《人世间》中雷佳音饰演周秉昆
然而,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并不是容易的事,既要传承主流文学经典的精髓,又要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文学性和市场性如何兼容,这仿佛是个永远都在思辨的哲学问题。王蒙就曾表示,《这边风景》改编有一定的困难,“我在写作过程中,不愿意安排太多戏剧化的情节,更多是抒情和思考的文字描述,这会给影视化带来难度。也正因为这样,拍出来的作品会是一部宏大的反应时代的作品。”
毛卫宁认为,文学作品的改编:首先最难的就是还原,因为这跟其它作品不一样,观众对这个作品从人物到情节都非常熟悉,并且有自己的想象,那么影视的还原是否符合观众的想象和认可?第二,是要让作品有当下心。比如《平凡的世界》,这是30年前的文学作品,那么,怎么从中挖掘出跟当下年轻人所认可的主题相结合的东西,这是创作者要下的功夫;第三,对年轻观众审美的引导。创作者要用更多适合于年轻人所喜欢的表达方式、语言来完成这部作品。
《人世间》导演李路
作为项目负责文学、影视化的制作负责人,吴凤未需要和作家、编剧、导演等进行沟通,在她看来,严肃文学作品的作家都是文学大家,像梁晓声老师本身也是编剧,他们对改编非常重视,担心自己的文学作品影视化后被糟蹋,担心仅仅剩下一个壳,担心核心的价值观消失,“《这边风景》是王力扶老师担任编剧,我们和王蒙老师沟通了很多次,他会对每一集进行审阅,确实改编的压力非常大。”吴凤未回忆,王蒙老师曾公开说,可能小说卖到几十万册很好了,但经过影视化后再传播,可能是三千万人甚至五千万人看到,这都需要不断去摸索尝试。
严肃文学改编热 高门槛不会造成扎堆
国内影视行业,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一个题材火了,千万个题材都冲了上来。那如今严肃文学改编热,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吗?
“我觉得文学名著的改编应该不太会造成一窝蜂的现象,因为它的门槛比较高,无论是对作品的挑选、创作以及制作难度。但是我其实恰恰要倡导对严肃文学作品的改编,要大力倡导这条创作思路。”毛卫宁说。吴凤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严肃文学改编一定强调的是品质,创作者也要耐得住寂寞。目前《这边风景》的创作中,他们和著名编剧王力扶前后一年多时间磨合,开了20多次会议,现在基本每周都会开一次讨论会,即使改编难度大,这部剧也绝不注水,往精品剧方向走,大概20-26集左右。在阵容方面,和《人世间》一样延续顶级导演、实力演员的阵容。
《人世间》海报
毛卫宁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接下来还会拍一部严肃文学改编的电视剧,目前还在筹备中。吴凤未也表示,已经和梁晓声老师又确定了新作品,梁晓声老师直接创作剧本,讲述的是当下年轻人在大城市读书、回乡积极建设的生活状态,这是作家对当下年轻人就业、生存等压力的最新思考。
文/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