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声声话小康——搬出大山的白裤瑶
新华网 2021-03-04 07:58

从苦守深山到搬入城镇社区,从居住破旧房屋到住进崭新楼房,从饮水难到用上自来水……近日,记者重访广西南丹县白裤瑶聚居区,当地群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敲铜鼓、打陀螺,载歌载舞表达脱贫后的喜悦。

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男子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由于民族文化保存完整,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过去,白裤瑶群众大多生活在深山,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曾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十三五”期间,南丹县白裤瑶贫困人口2.7万多人,占全县贫困人口一半以上。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丹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白裤瑶群众脱贫的重要措施。2017年6月,当地启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集中安置点项目,建成里湖王尚、八圩社区、八圩瑶寨3个集中安置点,安置白裤瑶群众2471户约1.35万人。2018年春节前后,白裤瑶群众陆续搬进新居。

在南丹县“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朵努社区,搬迁户黎仁才说,搬迁后一家人住上新房,喝上自来水,孩子上学、老人就医都非常便利。黎仁才重新“捡”起手艺,制作用于铜鼓配音和扩音的风桶,去年销售50多只,收入2万多元。“现在通过自己的手艺赚钱,一步步创造更好的生活。”黎仁才说,去年以来,他爱人在社区做保洁员,每月收入约1500元。

群众搬迁入住后,安置点成立社区党支部,并组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社区周边配套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农贸市场、派出所等服务设施。当地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等难题。

47岁的搬迁户何明芳回忆说,过去长期住破旧茅草房,在石头缝里种玉米,生活十分贫困。搬迁后,他们一家住进100多平方米的新房。去年他到广东一家五金厂务工,一年收入几万元。“我们搬迁户关心的事,政府件件有回应,帮助我们更好融入新生活。安置点是大家温馨的家园!”

南丹县歌娅思谷景区管理中心白裤瑶文化研究所所长黎政军说,搬迁后白裤瑶民俗文化得到很好保护和传承,安置点附近中小学开设敲铜鼓、打陀螺等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当地民俗文化非遗展演队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还曾赴巴黎展演。

南丹县利用白裤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毗邻贵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的地缘优势,正在建设白裤瑶乡旅游景区。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朵努社区第一书记黎夏说,许多搬迁户积极参与民俗展演等,以多种要素入股分红,实现在家门口创收。

在白裤瑶聚居区,铜鼓是财富的象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铜鼓,逢年过节或迎接宾客等都要敲铜鼓。黎政军说,如今,仅里湖瑶族乡群众就收藏上千面铜鼓,这几年购买铜鼓的家庭越来越多,“这象征着白裤瑶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对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已做好准备。”黎夏说。

文/何伟

编辑/朱葳

相关阅读
贵州:搬出大山的192万“新市民”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新华社 2025-01-07
青年影像 | “95后”白裤瑶夫妻返乡创业记
新华社 2024-09-15
本土乐队以摇滚催热广西“县城游”
中国新闻网 2024-08-19
看中国 | 共享发展之小康社会一个也不掉队
新华社 2021-02-26
贵州毕节:搬出大山的孩子新学校中迎接新年
光明日报 2021-01-01
最大规模的“脱贫迁徙”,让188万人走出大山
中国新闻网 2020-11-27
西藏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美好新生活
新华社 2020-09-28
影像志 | 敲开幸福大门的“直过民族”
新华社 2020-08-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