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宅家陪娃,别错过这部好片
北京青年报 2021-02-01 18:00

最近和娃一起刷完了《我在故宫六百年》全部三集,格外感动。原来薪火相传、见微知著这样的大是大非,就是故宫岁修保养的日常。真是特别适合老母亲拿来给娃做思想教育:别好高骛远,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从小事儿做起的。

整部纪录片,通过“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三大线索,从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聚焦了古建修缮保护这个略带神秘的话题。扎扎实实地记录了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们,以及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讲述着紫禁城青春永驻的故事。整部片子看下来,对孩子的历史感一定是绝好的培养。

如果因为疫情没有带孩子去实地看过“丹宸永固”大展,在这部片子里,也可以一窥其精髓。这个展,是紫禁城600年浓墨重彩的一笔。453件展品,穿越时空,齐聚午门,背后站着的是几代故宫人的妙手与巧思、智慧与心血。紫禁城面世600年,见过了太多浩荡的历史。最终,记录历史的紫禁城,也变成了历史本身。

而孩子能够从这部片子中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历史,更有深厚的为人处世之道。

比如,如何能将这座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长久地保存下来,一代代的故宫人可谓竭尽所能。更可贵的是,他们始终在拼尽全力地将这份执着传递下去,努力践行着上一辈的嘱托——“小专家、大专家、高级专家,成为故宫博物院古建筑的保护神”!

时隔600年,我们仍然能够欣赏到彩画的美,不得不归功于仍然传承这背后繁复工序和独到技艺的工匠们。片中聚焦到古建部彩画研究专家杨红。多年来,古建部一直在按照传统的工艺绘制和保存具有代表性的彩画小样。相比于照相复制,绘制彩画小样虽然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但能够保留丰富的工艺信息,这是古建保护和研究不可替代的一个步骤。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责任。杨红的师父王仲杰老先生,是“古建彩画”领域里泰斗级的人物。86岁高龄仍执着于彩画保护和创作。直到现在依然笔耕不辍,在家一有空,就拿起笔继续画彩画、做研究。杨红更是一遇到难题,就会不时地登门拜访、求教。

还有木匠夏荣祥,1975年进入故宫,2017年退休,在这里度过了42个春秋。作为故宫的第三代大木匠,他先后参与了两座角楼的修缮。为了木作技艺的传承,即使退休后,老先生仍然坚持给年轻的匠人们讲课,让古老的技艺得以代代延续传承。因为在他的心里,早已扎根了师父的嘱托——“小伙子不能认怂,抓木如抓虎,你一旦抓住它千万不能松手,扛你也得扛起来。那会儿就是遇到困难,没有想到退,那只能往前走。”

故宫里任何一处砖瓦木石,都经历过天灾、目睹过改朝换代。瓦碎了换新的,木朽了替下来。它们被看顾、被补救,靠的都是物与人之间的不尽轮替。故宫里的师傅们流传一句话:能动手就不多说。

原本满脑子只有“故宫大怪兽”的孩子,看完这部片子,才真正走进了真实的故宫,也才感受到故宫真正的“奇迹”。比如,孩子对故宫的房顶为什么不长草这一段印象特深。之前有人说,故宫的房顶不落鸟不长草。这些传说,为故宫平添了许多奇异的色彩。但是,传说毕竟只是传说。片子里告诉我们,由琉璃瓦层叠铺就的屋顶,不惧水火,唯独惧怕它的天敌——杂草。草木的种子,或是随风飘扬,或是随着鸟类携带便从天而降,一旦在瓦缝落地生根,蔓延开去,就足以摧毁宫殿的防水系统。所以故宫的屋顶并不是寸草不生,而是从古至今都一直有着一群默默无闻的“飞檐走壁”人,定期将这些杂草清理干净。

再比如,明瓦为何能透光?孩子看完这部纪录片,了解到“明瓦”,这种古人用来解决采光问题的特殊瓦片。养心殿的正殿后檐,是目前北京唯一一处使用贝壳当瓦片的地方。这种曾经流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窗贝,名叫“海月”。为了做出符合修缮养心殿要求的明瓦,故宫古建部的专家们,这些年遍寻出处,但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完全合适的海月贝壳。由于时代的关系,如今的海月贝壳,多是在还没有完全长大时就被打捞起来,这也使得复原工作举步维艰,很难找到满足尺寸要求的贝壳。看过后,孩子连连感叹年代和环境的变迁。

正如片中所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的历史。物件替人诉说的是,丹宸之所以永固,皆因一代代故宫人的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个人付出的责任,最终留下了红墙黄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说600年的紫禁城。”

假期总想着“弯道超车”的爸爸妈妈们,或许也该静下心来一次,与孩子一起感受这种时光与责任的沉淀。

文并供图/刘洋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故宫承乾宫将于2027年修缮和改造完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0
平凡小孩也能召唤出故宫里的“怪兽”
中国青年报 2022-10-10
你看了吗?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B站热播,观众打出9.9高分
北京日报 2021-01-12
紫禁城里修古建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1-01-11
影视|《我在故宫六百年》揭示紫禁城里的秘密
文物之声 2021-01-07
让厚重题材“贴地”起飞 见微知著解锁文明密码
文汇报 2021-01-07
从修文物到修房子 “我”在故宫600年
中国青年报 2021-01-06
从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宫六百年
中国青年报 2021-0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