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靠喝“体考神器”提成绩?有损健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4 14:30

考试季来临,有些家长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功能型饮料奉为“体考神器”,认为临考前喝上一瓶,就能帮助孩子提升考试测试成绩。不过,还是奉劝家长们别盲目跟风,这些含有大量牛磺酸和咖啡因的饮料并不适合青少年服用。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集中粉碎近期热门的健康流言。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维生素片可以代替吃水果

真相:多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但有的人不爱吃水果,觉得维生素片和果汁也可以代替。其实,每一种果蔬都含有上百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会互相配合与保护,成分较为单一的维生素补充剂、果汁很难达到天然食物的保健效果。此外,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通过保健品盲目补充营养成分,可能引起或加剧其他营养素的代谢紊乱,增加身体负担。

再说果汁,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仅如此,我们吃水果时需要花时间咀嚼,而对含糖量偏高的果汁往往一饮而尽,常喝会使牙齿缺乏锻炼,并提高龋齿和肥胖的风险。

果蔬营养丰富,含有的膳食纤维具有促进肠道健康、预防便秘以及延缓血糖吸收的作用;其中的钙、磷、铁、钾、钠等无机盐不仅能够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促进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还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所含的有机酸能够刺激人体消化腺,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各种酶类、杀菌物质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以及萜类化合物、多酚、植物固醇等植物化学物,对维护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每人每日应摄入不少于3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因此,建议平日膳食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

流言

吃蜂蜜会得糖尿病

真相:这种说法并不严谨。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必需的物质,正常人每天适量摄入蜂蜜,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如果自身已经是糖尿病前期或者是肥胖人群,则要减少蜂蜜的摄入。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蜂蜜不要超过50至60克,以20至30克为宜。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遗传基因、血糖偏高、胰岛功能异常等情况,每日再过量食用蜂蜜,则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流言

“吊颈健身”可以治颈椎病

真相: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有些老人认为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虽说“吊颈健身”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

一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些颈椎疾患,而且人体是有一定生理曲度的,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不光是“吊颈健身”,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奇葩“健身”方式,比如头朝地、撞树、在单双杠上“飞旋”等,其中有些“健身”违反人类生理结构,并不适合所有人。因此,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身体进行合理评估,运动能力因人而异,千万不能盲目模仿,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流言

喝“体考神器”能提升成绩

真相:网络上所谓的“体考神器”,就是各种瓶装的功能型饮料。这些饮料的成分表中,除去水和碳水化合物,成分最高的是牛磺酸和咖啡因。如一瓶60毫升的“小绿瓶”含有540毫克牛磺酸,一瓶60毫升的“小黑瓶”含有180毫克咖啡因。

对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各类产品中牛磺酸的每日最大摄入量为600毫克,咖啡因的每日摄入量应在20毫克到100毫克之间。显然,这类产品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对某些成分摄入超标,影响健康。

功能性饮品一般都是面向成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服用不当,可能导致身体系统紊乱。牛磺酸、咖啡因都是神经兴奋剂,青少年对此耐受度低,摄入后的反应会更加敏感,如摄入不当,不仅睡眠容易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此外,功能性饮料含糖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肥胖、龋齿的风险。正常状态下,人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刻意补充某一种成分会打破平衡,给身体带来伤害。

流言

保健品能治病还没副作用

真相有些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而保健品既能治病又没有无副作用,比吃药更安全有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定义来说,保健品只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所以说,保健品首先是一种“食品”。而药品则是用于控制、预防、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适应症、适用人群、用法用量的产品。

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保健品作为食品,跟米饭面条馒头一样,并不具有治疗、预防、调理疾病的功效,而药品才是针对疾病的“正解”。

盲目轻信保健品,可能会损失钱财、贻误病情,某些不合格的保健品甚至可能造成功效成分过量摄入,威胁健康。对于保健品来说,我们不是不能用,但不该指望它治病,也不能只依靠服用保健品以至于忽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

流言

胆固醇高不能吃鸡蛋

真相:不少人认为鸡蛋,特别是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高,高血脂的人最好别吃。甚至一些健康人也要把蛋黄抠出来以免胆固醇升高。其实,这种说法很不严谨。鸡蛋含有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卵磷脂等,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免疫力,是很好的食物。只要选择合适种类的鸡蛋,辅以得当的烹饪方法,搭配好食材,哪怕高血脂患者也可以适当吃鸡蛋。

首先,比起肉类,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并没有高到离谱,况且还有使用特殊饲料喂养、胆固醇含量大幅降低的鸡蛋。其次,每周鸡蛋摄入量不要太多就不必担心,比如吃4至5个鸡蛋就是不错的选择。而日常烹调鸡蛋时可以与蔬菜、豆类、菌类配合,再搭配五谷杂粮主食,更有利于营养平衡、预防疾病。

流言

褪黑素治失眠更安全

真相:与安眠药相比,褪黑素治疗失眠更安全有效?这是一个误区,失眠的种类有很多,褪黑素仅针对褪黑素缺乏或倒时差导致的失眠有效,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失眠作用不大,吃褪黑素是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的。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不足与睡眠质量不佳已逐渐成为困扰大众的普遍问题。在众多助眠方法中,褪黑素因其作为人体自然产生的物质,被赋予了“健康催眠”的美誉,其相关产品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大脑中褪黑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与一天中的时间有关,天黑时增加,天亮时减少,褪黑素的分泌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然而,褪黑素并非万能神药,只对下面两种情况的失眠有效:

倒时差: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可减轻时差反应,尤其当旅行者向东跨越2至5个时区。口服褪黑激素可以改善某些时差症状,例如警觉性,并减少白天的困倦和疲劳。

褪黑素分泌不足: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缩短入睡所需的时间。一般来说,35岁后褪黑素的分泌开始走下坡路,额外补充褪黑素对缺乏褪黑素的老年人可能更有效。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褪黑素。

此外,褪黑素作为一种“激素”,不当使用也是有“副作用”的,如头痛、困倦嗜睡、短暂的抑郁情绪等。因此,在购买褪黑素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流言

高血压患者运动易猝死

真相:有些高血压患者担心运动引起血压飙升,因此选择静态养生防止运动猝死。其实,没有这么夸张。高血压不是运动的禁忌症,合理运动可降低血压,蛮干有可能增加猝死风险。

研究表明,合理规律的运动能够缓解交感神经紧张,增加扩血管物质,改善内皮舒张功能,促进糖脂代谢,预防并控制高血压。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果是未得到控制的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或急进型高血压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视网膜病变等症状的患者,建议不要盲目运动;如果要运动,最好等病情控制稳定后,到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咨询,遵医嘱再开展运动。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高血压患者运动易猝死?2024年5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31
别被“体考神器”忽悠了
新华日报 2024-05-28
喝了“体考神器”就“开挂”?盲目走捷径不可取
首都教育 2024-05-07
“体考神器”能开挂? 医生:重则中毒!
央视 2024-04-25
天天吃保健品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科普中国 2024-02-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