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网红”解压玩具安全隐患不少:一些产品极易引发儿童误食 不少玩具是“三无”产品
解放日报 2024-06-04 07:31

“六一”儿童节前后,各种儿童用品迎来热销,一些产品很早就被权威部门建议“不要买”,因为有极高的安全风险,其中包括部分“网红”产品。

“泥”类玩具极易引发儿童误食

解压玩具最近颇为流行,包括各种“泥”类玩具、“捏捏”类玩具等。殊不知,它们都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其中,“水晶泥”“史莱姆”“泡泡泥”“棉花泥”“戳戳泥”“雪花泥”等各种“泥”类玩具颜色多样,它们触感柔软,造型多样,很受孩子欢迎。在线上平台,这类玩具令人眼花缭乱,有的甚至被做成逼真的“酸奶”“意面”等造型,销量可观,是不折不扣的“网红”玩具。然而,这些玩具因包装与食品过于接近,“不能食用”的标注却很不显眼,极易引发儿童误食。

事实上,“泥”类玩具的使用风险早在5年前就被提醒过。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介绍,“泥”类玩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已配制好的成品;另一种是卖家提供配料和容器,由买方自行配制,这类其实是典型的“三无”产品,配料更是非常危险,包含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硼砂。

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还指出,部分产品宣称“无毒水晶泥”,表示用洗衣粉、洗衣液等日化产品来代替硼砂。事实上,这种宣传存在误导,因为部分日化产品中也含有硼砂成分,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同样有误食中毒的安全隐患。因此,管理中心给出“不要买”的建议:“不要为儿童购买‘水晶泥’等‘泥’类玩具,尤其是自制‘泥’类玩具。在发现儿童玩耍此类产品时,应及时制止并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部分“捏捏”类玩具属于“三无”产品

与“泥”类玩具相类似,各种“捏捏”类解压玩具也有安全隐患。

“捏捏”类玩具的主要材料是硅胶,总体来说对人体无害,但部分渠道销售的“捏捏”类玩具属于“三无”产品,无法确认产品的质量;还有些“网红”捏捏玩具为卖家个人制作或所谓的“定制款”,其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颜料、香精等,都可能存在问题,包括甲醛超标、苯超标等等。

晨光技术中心副总裁,全国文具运动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姚鸿俊指出,我国针对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即GB 6675-2014系列,包括基本规范、机械与物理性能、易燃性能、特定元素的迁移等;带电的玩具还有强制性国标GB 19865-2005《电玩具的安全》。此外,主要材质为塑胶或金属的玩具,以及带电的玩具,需要经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即俗称3C认证)才可以上市销售,该类别产品的包装标识上需要有3C的标志。

但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泥”类、“捏捏”类玩具上没有3C标志。在线上平台,记者向部分搜索排名靠前、自称“无毒无害”的产品销售客服询问,但对方均回避了这一问题,只是强调“质量好”。

知情人士分析,有些生产企业不把产品定义为“玩具”,以逃避标准监管;至于部分自制玩具,更不可能进行3C认证。但在实际销售和使用中,这类产品的使用者往往是儿童。

选购儿童玩具需要注意——

晨光技术中心副总裁,全国文具运动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姚鸿俊建议,选购玩具时,务必注意几点:一是产品包装上应该标有相应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二是塑胶、金属及电玩具等需要做3C认证的产品,要有3C的标志;三是玩具上应当有适用年龄标志;四是有警示语说明不适用的场合;五是通过正规渠道选购玩具,能大大降低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概率。

“除了看标志外,千万不要小看‘适用年龄’和‘不适用场合’的提示。”姚鸿俊特别强调,“以积木玩具为例,细小的颗粒积木,儿童会有吸入零件致窒息的风险。选择玩具时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性别和性格特点,把安全放在首位。”

文/任翀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买玩具“过家家” 成年人与小孩子“抢”玩具:热卖的泡泡机有四成是成年人买来玩的
成都商报 2024-06-04
这种“解压神器”却多是“三无”产品,捏得“闻”不得
中国消费者报 2024-05-25
北青快评|娃不离手的软泥玩具硼元素超标,亟待监管发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继“萝卜刀”后“假水”玩具又流行 实为升级版的“橡皮泥”
扬子晚报 2023-12-20
解压玩具五花八门 别买“三无”产品 未成年人该如何科学解压?
法治日报 2023-09-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