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汉江泳思(之十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0 07:20

最得屈原风骨的是宋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宋玉,在汉水里成长,在屈原教诲、感染、浸润下成长的宋玉,其《九辩》成为继屈原《离骚》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品的代表。

宋玉(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22年),楚国鄢人,宋国公族后裔,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自幼跟随屈原,成为屈原弟子,直到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自尽,而与屈原永别。

在人生最重要的幼年、少年、青年阶段,宋玉都与屈原朝夕相处,受屈原亲亲相传,宋玉的眼里、心里、思想里、灵魂里都是屈原和屈原的风骨。公元前296年,宋玉见屈原因楚怀王死于秦国而写《招魂》,幼小的心灵里就播撒下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修养。长大后的宋玉,就像从屈原的模子里打造出来一样,因而后来有人说《招魂》是宋玉所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天天长大的宋玉,在汉水的浇灌下,在屈原文学思想的熏陶下,有了《高唐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风赋》《钓赋》等作品问世。公元前278年春,时年21岁的宋玉写下《神女赋》而光照千秋。也是这一年,让宋玉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年4月,与自己生死相伴的恩师屈原投江自尽了。这给风华正茂的宋玉心灵留下了极大的创伤和震撼,宋玉的人生,从此就永远活在了恩师屈原的“影子”里、骨子里、精神里。

公元前256年,知天命的宋玉在自己最为成熟的年华,悟出了先师屈原的真谛,写下了与《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长篇抒情诗《九辩》。诗中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把汉水平缓有力的澎湃之歌迂回融入诗的抑扬顿挫,充分表达出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的高远志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君子谋道而不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士大夫精神,在宋玉的人生和诗中得到完美展现。

公元前222年,诞生于汉水流域、成长于汉水流域、强大于汉水流域的楚国,在更强大的秦国攻击下覆亡了。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汉水的悲鸣,七十六岁的宋玉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既是楚国的命运使然,也是一位诗人的命运使然,因为世上再无楚国。从此世上再无宋玉,也再无宋玉的“楚辞”。

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一江清水,两千多年前的宋玉的诗歌,一直在汉水的流动中传扬远播,不舍昼夜。

这是汉水之美,是古老汉江的灵动之魂养育、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千秋万代,永不停歇。

两汉三国。在嶓冢山“古汉源”洞内石牛背上的“禹迹天书”——“浩气永留,皇盖昆仑”八个大字,概括了汉水的浩大气魄、盖世之功,如昆仑雄踞大地。这条中国四大水系之一的河流,走进了中华民族斑斓多姿的历史长河——两汉三国!

一条汉江,成就了刘邦“先入关中”为王的王者之风,而大风起兮云飞扬!封汉王,韬光养晦,又使刘邦与汉江结下不解之缘而霸业有成。

当年,刘邦在淮河岸边做泗水亭长时,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会与千里之外“皇盖昆仑”的汉江有缘。是否汉江就是为大汉、为大汉始祖刘邦而生呢?!刘邦更不会想到,在因释放刑徒而藏匿于距汉江千里以外的芒砀山(河南商丘)斩“白蛇”后,自己会跌跌撞撞遇到汉江而成“汉王”,并在汉江边韬光养晦而雄霸天下。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今江苏徐州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在秦朝任沛县泗水亭长,陈胜起义后,刘邦集合数千人马在沛县响应,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共立楚怀王(《史记·项羽本记》:“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此楚怀王也史称“后楚怀王”),被封武安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鸿门宴”后,受楚霸王项羽之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随后,重返三秦,并于公元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建立西汉,定都长安。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而驾崩,尊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刘邦一生中的两次命运转折,都与汉江有关。

一次是与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入关”之争。这对一介草民起家的刘邦来说,可谓性命攸关。公元前208年,楚怀王为了分散秦军力量,决定派一支部队西向直接攻秦。楚国北路军以宋义为主将,西路军以刘邦为主将,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就可在关中称王。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汉江泳思(之二十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汉江泳思(之二十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汉江泳思(之二十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8
汉江泳思(之二十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1
汉江泳思(之二十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