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9 20:16

日前,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该计划要求,要健全工作体系,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小学阶段四年级及以上、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初高中毕业年级应针对性安排考前心理辅导、心理减压等教育内容。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意义。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行动计划》包括健全工作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家校社协同、落实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

健全工作体系方面,《行动计划》要求配齐建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规模500人以上的学校,集团化办学、一校多址办学的学校,应适当增加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确保每个校区至少有1名心理教师。要建立学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贯穿到课堂教学、课业辅导、学生管理、师生交往等各环节。提高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支持能力,中小学要在班主任及各学科教师岗前培训、业务进修等各类培训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内容予以重点安排,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面向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学生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全体教职员工要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关注学生情绪,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要及时告知班主任和心理教师。

学校要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年级全覆盖的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小学阶段四年级及以上、初高中非毕业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初高中毕业年级应针对性安排考前心理辅导、心理减压等教育内容。此外,要加强常态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建好用好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师生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平台、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资源。各区要建立区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载体,通过热线电话、网络平台、面谈辅导等方式,在课后、双休日和节假日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即时心理辅导,并通过网站、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提供24小时留言平台,及时解答学生心理困惑。各学校要规范配置和有效发挥心理辅导室功能,健全心理辅导值班、预约等制度,为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建立辅导记录,并严格保密。

《行动计划》要求,要做好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各区教委要设立或依托专业机构,牵头负责组织区域内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四年级及以上)、初中、高中开展1次心理健康测评。按照“一人一档”要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电子档案,做好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加强测评数据安全保护,防止信息泄露。

坚持“五育”并举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充分发挥体育的“强心”功能。学校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课间十分钟走出室外活动,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大力推进体教融合,鼓励市区校各级体育竞赛中,增加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项目,倡导人人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推动学生多渠道积极参与亲子锻炼、家庭体育、社区体育活动。

注重利用美育的“润心”作用。充分利用美育对人的情绪感染和心理健康的“浸润”功能。坚持“面向人人”的原则,倡导“生生有兴趣、班班有活动”,借助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艺术教育影响和熏陶学生,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市、区、校级艺术实践活动(展演),提高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探索艺术实践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相结合,缓解学生的消极情绪。

积极挖掘劳动“健心”途径。将劳动教育根植于生活情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愿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学校要因地制宜给予劳动教育更多的时间空间,使每名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劳动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进而培养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支撑。

《行动计划》还提出,要加强家校社协同,凝聚心理健康工作合力。要建立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线上沟通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及时告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

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完善“全程超前伴随式”家长培训体系,鼓励学校开展常态化、高频次的家校协同活动,向家长积极宣传科学教育理念、重大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回应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依托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等,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原则上每学期面向家长至少开展1次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要协同家长共同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发现学生思想有重大变化、学业有较大波动、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情绪和行为异常等情况,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学校要协同家长共同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及时进行调节。对于超出学校辅导和干预能力的情况,学校要协助家长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并动态追踪干预成效。

要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各区教委要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心理专业机构、专科医院等心理专业资源,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与指导。学校要与家庭、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深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切实防范学生危险行为,畅通预防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高艳

相关阅读
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暨学生心理健康“悦心”大讲堂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7
刚性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具有联动效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6
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心理课不少于每两周1课时,北京市教委出台最新文件
北京市教委官网 2024-01-10
北青快评|“中小学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当引起警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