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大!应急管理专业什么样?
中国应急管理公众号 2023-09-04 14:36

开学季

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吸收了更多新生力量

一直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人才队伍

都非常需要高层次、专业性人才

过去国内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校“屈指可数”

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和推动

截至今年

本科开设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

高等院校达70多家

研究生开设相关专业的

高等院校超过20家

这些高校的学科建设进展如何?

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有何特色?

应急君带你走进各高校应急管理专业

一探究竟!

第一站 北京大学

开学季到来,新鲜面孔涌入高校,这对于高校的应急管理专业来说,意味着迎来了更多新生力量。

一直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人才队伍都非常需要高层次、专业性人才。作为人才辈出的北京大学,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有何探索?其应急学科建设有何特色?日前,记者走进北大一探究竟。

理论与实践

过去,国内研究应急管理的学校“屈指可数”,但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和推动,截至今年,本科开设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院校达70多家,设立研究生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20家。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呼唤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加快推进。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北京大学就开展应急管理相关问题的系统研究,并开设了相关的应急管理课程,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2018年,应急管理部成立,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被提到重要位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显了应急管理的重要性。2020年,北京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国内其他部分高校一起,建设了独立的应急管理学科,招收硕博研究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应急管理专业负责人杨立华介绍,北京大学应急管理专业是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建设的二级学科,并具体由政府管理学院负责落实。依托北京大学在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其他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学科背景,下设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基础理论、比较应急管理和体制、智慧应急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其中,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是我们学科两个最重要的学科基础。”

对于本专业的主要教研和人才培养方向,杨立华介绍,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应急管理研究和实务工作的复合型、管理型应急管理人才和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研究人才。

基于此,区分了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基础理论、比较应急管理和体制、智慧应急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风险评估和应急管理基础理论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鼓励学生以中国应急管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和国际环境,系统研究应急管理基础问题,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适用性的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学科基础理论。

比较应急管理和体制方向则依托北京大学比较研究的传统优势,鼓励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对不同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以促进不同地区、文化和文明等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智慧应急管理方向则注重培养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基础上,将当前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应用到应急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中。因此,北京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围绕这三个研究方向展开。除此之外,应急管理专业的学科设置也考虑到了北京大学自身的学校特色。“北京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有重基础、重理论、重前沿、重实用、重国际化这5个特点,从课程设计上我们也体现这一点”,杨立华谈到,课程设置上不仅立足国内应急管理现状和发展,同时还聚焦国际,分析国外应急管理案例和进展,进行比较研究。

人才培养与就业

北京大学应急管理专业具有完整的硕士生、博士生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徐璐琳是政府管理学院21级应急管理博士生,也是该专业招收的第一届应急管理博士。她提到,新冠肺炎疫情是推动应急管理专业建设的窗口,也是她决定选择应急管理专业的契机。“能参与应急管理的科研工作,为我们国家应急管理体系能力的建设做一些贡献,我觉得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2级博士生杨巨声则将自己选择应急管理专业的原因归结为“兴趣驱使,职责所系”,一方面他对应急情况下的组织运作形态、资源调配等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也认为讨论常态化与非常态化情况的转换切换、培养预警思维在当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十分必要。

21级硕士唐力博在今年7月毕业,也是本专业的第一批应届毕业生。谈及选择应急管理专业的理由,他笑称,本科专业是行政管理,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政府,但作为学生很难去接近这个研究对象,也很难在研究的时候从事一些实务性工作,“对于我本人来讲,我更喜欢去做能够将理论和实务工作相结合的研究,应急管理专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它们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个人都有可能与之面对面,所以就使得应急管理的研究更加贴近生活。”除此之外,应急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广阔的就业前景也是吸引学生就读的重要因素。

“但我认为这种广阔的前景,也需要社会去给予这个专业足够完善的认知、帮助做好毕业生的社会衔接工作。”杨巨声的这种想法也获得了其他学生的赞同,唐力博在今年考取了家乡的选调生,被问及为什么没有选择应急管理相关的岗位时,他表示在招录表中并没有与应急管理专业对口的岗位,但与这一情况相对的,是我国应急管理领域大量的人才缺口。“提供更合适的岗位来接纳应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帮助应急管理区别于公共管理学科下的其他的学科,然后让它占据一席之地,从而让这个学科站稳脚跟,进而行稳致远,这是我目前的一个认知。”杨巨声说。

现状与发展

尽管有着国家政策支持和人才需求的双重加持,应急管理学科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杨巨声坦言,在真正投入应急管理专业的学习后,一方面他为应急管理学科中多元学科共同发力的过程交叉感到着迷,另一方面也体会到了很大的紧迫感,“你如果真正想把一个问题研究透,需要非常多的专业背景”。而目前,应急管理学科作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更多聚焦组织权力配置这样一些经典的传统公共行政政治学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应急管理系统职能定位的困惑也困扰着他,在研究中他发现,发生事故灾害时,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与地方政府统筹协调如何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和优化仍然需要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这种结构性的窘境客观存在于我国应急管理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仅就北京大学的应急管理专业建设来说,仍然存在教师短缺和招生名额不足的限制。杨立华表示,北京大学虽然有着雄厚的教师资源和学科资源平台,但由于政府管理学院下学科众多,导致老师们分身乏术,大部分应急管理专业的教师均为兼职,全职教师仅一人。除了教师数量不足外,找到合适学科背景的教师也并非易事。此外,招生名额的限制也是掣肘因素之一,北京大学应急管理专业每年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计划内招生名额分别为3个和2个,同时在计划外招收港澳台生源、留学生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学生。

对于很多高校扎堆开设应急管理专业,杨立华也提出了他的疑虑,许多学校没有学科基础,更不了解应急管理学科应该研究什么就贸然行动,也许很难取得好的成效。“我觉得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不踏踏实实做研究,不踏踏实实推进基础性的工作,很难有好的成效。”但对于应急管理专业的未来,他仍然持肯定态度。“应急管理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并不是设立应急管理学科才有应急管理,不提应急管理就没有应急管理。从古至今,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应急管理。现代社会为应急管理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前景,所以我认为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大。”

目前,杨立华与他的团队正在编写一本应急管理学科教材,这本教材拓宽了以往应急管理学科教材的边界,将管理学内容融入应急管理方法,增加了应急管理伦理、理念、文明,宣传教育与演练,应急管理共治等内容。

杨立华表示,编写教材是基于学科发展的考虑,“一个学科刚开始,都是跌跌撞撞地往前发展,还是要稳扎稳打,慢慢来。”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考生按规定参加专业能力测试,2024北京中职自主招生计划出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29
“101计划”是什么?和985、211有何区别?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21
8所在京高校“强基计划”启动报名,注重考查学生这些素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4
北大、清华等高校试点,2024年强基计划报考流程来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10
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出新规,合规合适的培训场地什么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