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想念小时候,北京的秋冬味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08:00

秋天

北京的秋天好短,都不知道哪些吃食可以算秋天的,但果子肯定是丰收的。

大枣 – 初三以前家里都住小街儿那儿的四合院。老北京胡同里的枣树很常见,我家门口也种了一棵,是我和爸妈一起从他们的友人那里扛回来的。枣树回来没多久就开始结枣,又大又甜,还没红就已经脆脆的非常好吃了。秋天一到,我和妹妹就开始拿个竹竿打枣,打下的枣子还要量“腰围”。中秋节我们会带枣子去学校和同学一边分享,一边看孔明灯从学校的操场上缓缓升起。一般那些孔明灯都升不多高就会烧掉,但每次看还是兴奋得不行。

国光苹果 – 又酸又甜又脆,个子不大,有一种特别的苹果香,是奶奶的最爱,现在有好多更好吃的,这个品种已经慢慢被淘汰了。做了点儿调查,突然发现这个苹果居然源于美国,叫Ralls Janet。现在最多的富士苹果就是国光和红元帅杂交出来的。还有红香蕉和黄香蕉苹果,都特别香,但稍微一放就面了,实在是不喜欢吃面苹果。

肖梨 – 外皮带一些艳红色,不像其它梨是纯黄色或绿色的。吃起来口感有点儿酸,倒也没觉得多好吃,但在那些个没什么水果的日子里,能吃到肖梨也很高兴了。

京白梨 – 还有一种京白梨,比肖梨好吃。果子有点儿扁圆型,果肉不是一般梨那种酥脆,而是软的,多汁,没有什么渣滓,很好吃。

玫瑰香葡萄 – 现在也有很多,个子小小,果皮很薄,有股葡萄的浓香,有点儿淡淡的酸。不像美国这边的葡萄,基本都是傻甜傻甜的,皮还特厚。

沙果 – 现在也有,吃起来像苹果,但比苹果小且酸,而且好多是面的,我不是很喜欢。只是它的的味道比苹果还香,闻着特别舒服。

柿子 – 老北京喜欢柿子的寓意,事事如意嘛,于是柿子树也变得很常见。现在好多品种的柿子不用等变软就可以吃,又香又甜。以前北京的柿子可不行,没熟是涩的,吃一口嘴都拉不开栓了。你要不就耐心等它变软,要不就把它冻在室外。到数九寒天冻得梆梆的了,放屋里一化冻,拿个小勺舀着吃。稀软的一口蜜里又时不时地能吃到脆脆的小舌头,那个口感是其它水果没法儿比的。

石榴 – 石榴因为籽儿多,被老北京人认为寓意着多子多福,所以种石榴树的人家也多。9、10月份石榴熟了,红红地裂开嘴,露出里面粉色的籽儿,酸酸甜甜,又好吃又好看,就是吐核麻烦,吃多了牙会倒。

酱肘子 – 北京人讲究贴秋膘的时候吃酱肘子,都说天福号的酱肘子最好吃,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崇文门菜市场的。小时候老妈的单位在崇文菜市场边上,偶尔老妈给我们开荤就会从菜市场买个酱肘子回来,有次还带了酱肘子去密云水库郊游。就记得这种肘子虽然肉瘦却很嫩,酱味不重,却衬得肉味更香,一种清香。上高中也曾去西单那儿的天福号买过酱肘子,肘子的味道更浓香醇厚,也好吃。但记得更清楚的是立秋那天去排队,还没开门队就已经排得老远。站在排队的人群里,看蓝天上的白云飘过,感受经过一夏天的闷热后难得的秋高气爽,想着新希望和老同学,心情都开阔了。

冬天

关东糖 – 一到冬天就想起关东糖,虽然粘牙,但那种甜味里带淡淡焦香的味道是别的糖都没有的。尤其是后来有一种外面带芝麻,里面空心儿的,一咬掉渣儿,酥香好吃,印象深刻。可惜现在好像见不到了。

冰糖葫芦 – 这个现在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了,可是只有冬天那层糖壳儿冻得梆梆的时候,咬一口最过瘾,又酸又甜又冰。在这边的超市买到过冷冻的糖葫芦,味道不错,口感不行:冻着的时候咬不动,化冻了又黏黏糊糊。

糖水榅桲 – 现在不知道还有卖的吗?我感觉吃起来和山楂差不多,但个头儿小点儿。我家都是买来放冰糖水里煮了,晾凉了喝,酸酸甜甜又香。不行,流口水了。

烤白薯 – 街边的小贩在大铁皮桶里烤的最好吃,离得很远就能闻到香味。每次还要挑一挑红瓤儿的,而且外面要糊一点儿的。我最喜欢吃贴着糊的那层里面的肉,有点儿酸,除了白薯香还有焦香。而且现烤的热乎乎,用两张黄色的马粪纸包着,烫得不停倒手。冬天里就是现成的热水袋啊。

糖炒栗子 – 那会儿还没有秋栗香,家住南小街那边的胡同里,小街儿上就有炒栗子的,隔着老远就能闻到那焦糖的香味。还没吃到嘴里哈喇子就下来了。小时候也是看得多吃得少,能吃到的时候就觉得特别幸福。现在好像又恢复了一个“小街儿”糖炒栗子,一个朋友回北京给我带过一袋,还是很好吃。个子不大,甜、糯、焦香四溢,而且不护皮,虽然不如刚出锅的,已经让我心满意足了。

元宵 – 那会儿小街儿上也有当街摇元宵的,山楂馅儿、什锦馅儿、黑芝麻馅儿,但最爱的是可可馅儿。现在还是喜欢可可馅儿,可惜美国吃不到。倒是小时候不喜欢吃的黑芝麻现在也成了最爱。只是如果不春节回国也是吃不到元宵的,这边只有汤圆,自己摇的还是和那会儿买的味道不一样。那会儿大家最认的是锦芳的,可惜锦芳离我家有点远。现在锦芳和稻香村的都还不错。

醋溜白菜 – 老北京冬天的过冬菜,每年窗台下都存着几百斤,要一直吃好几个月。那会儿肉也少,经常吃的就是醋溜白菜。拿白菜帮子斜刀切片(这里要切出斜面来才好入味),放几粒花椒炸香,加葱蒜,出香味再放白菜,大火猛炒,点醋加盐,出锅。我家好像不放芡也不放糖,但现在吃的好像都勾芡。

红烧带鱼、平鱼、黄花鱼 – 北京物产没那么丰富,淡水鱼少见,海鱼更是一般只有过年才见到。如果哪天副食店来鱼了,小孩子们一大早就被打发去排队。一想起在北京的数九寒天里外面一站两三个小时,红烧鱼再怎么也得好吃啊!

炒花生瓜子 – 过节的应景儿食物,平常也买不到,只有过节的时候大家才会买了放出来待客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吃两口。后来还出了傻子瓜子,有一阵特火。

爆米花 –走街串巷爆米花的总是背着个黑乎乎的铁炉子,有人买了就坐下来,倒点儿玉米或者大米粒进去,拉起风箱。一会儿就听砰地大响一声就好了。我最怕听这个,每次都从头到尾堵着耳朵。其实家里没钱,我一次也没买过,而且也不觉得有多好吃,就是每次碰到都忍不住盯着看。不知道为什么好像爆米花总是出现在冬天,也许只有冬天农闲了才有人有时间来卖。而且这玩意做起来热乎乎的,夏天估计会中暑。

涮羊肉 – 作为老北京不是很爱吃牛羊肉,我是不是个异数?不过涮羊肉还是能吃一些的。羊肉和芝麻酱、香菜特别配,本来怕膻的我这会儿只觉着浓郁的香。而且冬天里那围炉的温暖是吃什么都比不了的。

葱爆羊肉 – 老爸爆羊肉我也爱吃,葱的味道和羊肉相得益彰,再爆得糊点儿,焦香四溢(现在发现我很喜欢有点儿糊味的东西),忍不住吃了一口又一口。

山楂糕 – 顾名思义山楂做的,山楂熬成糊,打碎,再加冰糖熬的糖浆煮在一起,晾凉切块就行了。不过小时候都是买来吃,好像没有谁家自己做。小朋友都喜欢吃,酸酸甜甜,带着山楂的清香,还开胃。切成丝拌梨吃,一下儿连梨都高大上了。估计因为老是和梨一起吃,山楂又是深秋才成熟,就总觉得山楂糕是冬天的吃食。现在一年四季都吃得到了。

咯吱盒 – 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形容它吃起来的声音的。和排叉一样,大部分人家都过节的时候吃。我小时候吃的是绿豆面的,一个一个炸得金黄的小卷,吃起来酥脆,带着杂粮特有的香气。咯吱盒也可以做馅儿,尤其是放素馅里,增香。还吃过焦溜的,外面挂点儿芡汁,就跟素焦溜丸子似的,也很好吃。

腊八醋、腊八蒜 – 腊八的时候把剥好洗干净又晾干的蒜放进装了米醋的罐子里,密封搁家里阴凉处,到大年三十正好可以打开吃了。蒜碧绿,一点儿不辣;而醋带着浓浓的蒜香,是就饺子的利器。现在我每年还都泡,就是好的米醋不大容易找到。

作者:左炜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雅集|北京祺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1
秋冬第一蔬菜,凭什么统一了南北方的胃?
科普中国 2023-11-25
秋季水果陆续上市,但这些水果,胃不好的尽量不要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3-09-25
生活|北京那些不分季节的吃食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生活|想念小时候,北京的春夏味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