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凝聚治理“隐性辍学”的磅礴力量,共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1 14:00

学生“人在心不在”、“名在人不在”,“隐性辍学”问题当下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向正在召开的2023年全国两会建议,学校应当树立“有差异无差生”的评价理念,实现“育分”向“育人”的真正转变,缓解“隐性辍学”问题。

“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关乎民生福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3.8%增长至95.5%,这有力表明,我国控辍保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隐性辍学”问题不容忽视。高金凤委员的调研结果显示:初中有10-12%左右、小学和高中分别有2-5%左右的学生处于“隐性辍学”状态。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初中在校生达5120.6万人。由此推算,目前“隐性辍学”学生或许超过500万人,可谓人数巨大。

分析发现,形成“隐性辍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如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弱、学习习惯不好、家庭教育缺失等;也包括一些学校受升学率的驱使,重“成才”轻“成人”,将精力主要用在高材生身上,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对后进同学的教育管理,甚至对他们“冷眼相待”。

因此,对于“隐性辍学”问题,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制度、政策上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高金凤委员提出将“隐性辍学率”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价指标;开发专业测评工具,建立“隐性辍学”学生动态数据库等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洪宇认为“义务教育阶段考核‘毛入学率’,不如考核‘控辍率’或者‘巩固率’更有价值”。 高金凤、周洪宇等人提出的建议,不约而同地从用好考核指挥棒入手,推进“隐性辍学”问题治理,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建设性,值得各地借鉴参考。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各相关学校应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措施,为所谓“差生”送去实打实的关怀和温暖,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长处与优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隐性辍学”学生将心“扎”在学校,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治理“隐性辍学”问题,各学校应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传导压力、激发动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牢“有差异无差生”观念,转变育人方式,实现从 “育分”走向“育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通过家庭教育令督促甩手家长‘依法带娃’”“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今年的两高报告让人们看到,近年来司法机关通过细致的工作,将未成年人保护的法网越织越密,为控辍保学作出了积极贡献。接下来,各地法院、检察院应继续加大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力度,与公安、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学校加强联系协作,共同督促“隐性辍学”学生家长依法履责;同时,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建立完善结对关爱体系,对“隐性辍学”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品行不端者实行“点对点、面对面”教育感化,引导他们重回正轨,一路健康成长。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提到要强化“一老一幼”服务。治理“隐性辍学”问题,既是强化“一老一幼”服务的内在要求,也是义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同向发力,坚持政策、制度、措施并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营造更加充满爱心的校园氛围,凝聚起治理“隐性辍学”问题的磅礴力量,定能,早日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教育部:把孤、残儿童等作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重点监测对象
澎湃新闻 2024-04-28
加强“隐性辍学”综合治理共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2
义务教育这十年:县域均衡发展 让更多孩子“上好学”
光明日报 2022-06-22
教育部: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已全面实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6-21
过去9年我国义务教育学生生均经费支出翻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