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两会聚焦|北京市政协五年提案6514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3 09:06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将于明日开幕,这次全会是一次换届的大会。回顾过去五年,十三届北京市政协紧紧围绕关乎“国之大者”的首都工作履职尽责,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五年来,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开展各种协商活动123项,民主监督75项,提案6514件,95.4%的委员运用提案履职。提案建议办理采纳率占交办提案的84.6%,为助力党政部门科学决策、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建提案交办“直通车”机制

十三届北京市政协的这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北京这座伟大城市实现深刻转型、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的五年。十三届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从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入手,探索创新提高提案工作质量的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提案办理协商格局,聚焦全市党政中心工作广集良策、广聚共识。

为深入落实“协商贯穿于提案工作全过程”理念、要求,十三届市政协提案委员会首次在全会前举办提案选题知情通报会,组织政务咨询,深化选题协商。同时,首次利用全会最高履职形式,邀请提案者与党政部门,创新开展立案协商和交办协商。针对宏观性、前瞻性较强或涉及部门职能交叉的435件提案,送市级领导参阅,更好发挥了提案咨政建言作用。

十三届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还与市政府办公厅、政务服务局联合创建并举办22期“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栏目,采用全媒体形式对提案办理协商进行直播。委员会精心组织策划疏解整治促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大气污染整治等民生重点,23个政府部门“一把手”和46位提案者共商提案办理,以对话的形式、协商的环境,宣传党政决策部署,促进问题解决。

应对新冠疫情挑战,十三届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创建并固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提案交办“直通车”机制,第一时间启动立案、交办程序,直送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在疫情防控、“十四五”规划编制、冬奥筹办等首都社会经济发展急事、大事上,贡献政协智慧。

据统计,过去五年,市政协领导共督办50个议题、244件重点提案,带动了党政部门提案办理工作,促进了高位推动提案办理新格局。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局级领导牵头办理提案达到承办提案的15%左右。

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贡献政协智慧

过去五年是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既干成了许多计划中的大事,也发生了许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面对本市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十三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从未缺席,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对策建议。

由于近年来政协建言的时效强、建议实、质量高,使得政协建言由“我要报”“我要说”逐步转变为党委政府“要我报”“请我说”。北京市领导就经济热点问题邀请政协委员谈看法、谈意见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北京市政协汇集了一大批经济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政协委员,每年定期举办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邀请国内经济界顶级专家作形势报告,请市有关经济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组织各界委员提出意见建议,有关建议既形成综合材料在市委全会前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重要观点又通过《诤友》一策一报,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为本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贡献了政协智慧。

五年来,十三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特色协商履职平台的品牌名片越擦越亮。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实践,十三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创设了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经济形势座谈会、委员沙龙三个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协商履职平台。其中,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把民主监督职能落到了实处;经济形势座谈会集中发出把脉首都经济的政协声音;委员沙龙让市政协委员们在学习中履职、在履职中学习。

十三届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引导委员不断强化“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的认识,不仅在委员范围内需要广泛凝聚共识,还要推动委员针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和特定群体利益诉求,深入基层和界别群众有的放矢地做好宣传政策、理顺情绪、增进团结的工作,把“同心圆”画得越来越大。

全力打造首都特色 委员学习品牌

过去五年,十三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认真研究委员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委员学习规律,推动建立学习工作制度、形成学习工作机制、丰富学习工作形式、提升学习工作效果,在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进委员思想政治共识,提升委员履职能力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五年来,十三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全力打造首都特色的委员学习品牌。以各专委会分党组为依托组织落实,以委员履职临时党支部为基本单元建立27个委员学习座谈小组,非中共党员委员也编入小组中,每季度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委员集中学习研讨,实现了委员学习全覆盖。

市政协定期举办经济形势座谈会

同时,创新举办政协报告厅学习活动。五年间,十三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和委员履职需要,共举办政治、经济、科技、卫生、国防、外交等方面的报告会50余场,呈现出报告会数量多、受益范围大、吸引力强的特点。其中,绝大部分报告会面向全体委员和各区政协直播,方便了市政协委员学习,也为区政协委员学习提供了帮助。

十三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还全面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在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创建“京华书院”读书平台,形成了“团结在光辉的旗帜下”板块开展以思想理论武装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读思资政”板块开展以服务履职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活动、“品读书香”板块开展委员阅读活动的三位一体的委员读书工作格局。2022年,市政协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政协履职平台京华书院“团结在光辉的旗帜下”读书群开展“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委员读书活动。

据统计,过去五年,十三届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共组织各类学习活动400余次,委员参加1万余人次;编辑《学习》内刊38期。

马上就访

聚焦“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要增强工作紧迫感

随着我国迈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新阶段,“共同富裕”便成为2022年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重点协商议题。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围绕“聚焦共同富裕目标,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协商议题,邀请部分民主党派、专家学者和各涉农区政协等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走访5个市级职能部门,赴13个涉农区听取情况介绍,深入基层一线与20多个乡镇、70多个村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实地考察20多个有代表性的点位。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7个民主党派成员,相关学者,研究基地专家和模拟政协师生代表等共347人次参加了调研活动。

收入是反映民生的最核心指标。调研组发现,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是,城乡之间、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相当明显。农民收入保稳靠政府、致富靠市场,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趋于形成体系,但在精准发力、靶向作为以及发挥市场作用方面还存在改进空间。

调研组给出建议,要增强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紧迫感,规划好实现城乡共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注重分类施策,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解决致富难题。对中心城区应坚持农村城市化方向,以培育发展集体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重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对平原发展区应加快“腾笼换鸟”,大力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重点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工资性收入增收势头;对生态涵养区应在政策倾斜的基础上,拓宽增收渠道,以生态建设优化环境、绿色发展富裕人民为目标,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生态涵养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此外,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努力把农村产业的蛋糕做大。发挥好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发挥好政府稳增保底作用,完善农民增收的政策创设。

“我们在调研中深刻地体会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完成的目标。”北京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已形成了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和积极氛围,“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深入推进,农民在发展中分享到更多成果。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扭住农民收入这个中心问题不放松,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实现首都农民富裕富足,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聚焦“冬奥遗产”

赛后利用要坚守冰雪底色

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双奥之城”,带给世人无与伦比的震撼。然而,北京冬奥会的意义远不止一次比赛,因赛事而兴建的比赛场馆、场地,都将持续与公众产生互动。人们置身于这些空间,依旧会记起“一起向未来”带给人们的感召。

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续写北京“双奥之城”荣耀,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课题。2022年,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牵头成立调研组,围绕“用好奥运遗产,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可持续利用”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考察了北京全部8个冬奥竞赛场馆,以及冬奥村、延庆冰上项目训练基地等非竞赛场馆和配套设施,参与调研的委员及党派成员达600余人次。

调研组认为,北京冬奥场馆赛后利用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在持续、充分释放冬奥遗产效益方面还有较大向上空间,一些问题需要得到重视、积极推动解决。据统计,国内高达90%的雪场在夏季选择停业,只有10%选择四季运营,且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一季养三季”是雪上场馆的“通病”。延庆赛区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目前开发利用的深度还不够。

建议充分发挥延庆区冬奥遗产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擦亮“冬奥、长城、世园”三张金名片,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同时,开发可以支撑四季运营的体育文旅资源,打造户外拓展训练中心和户外运动体验基地。在保留原有比赛设施的基础上,打造全季、全时、全域的冰雪娱乐中心和山地度假区。

此外,雪上场地由于赛道专业性强、项目难度极高,不具备直接向大众开放体验的条件,游客只能参观游览,无法亲身在赛道上体验,这就造成了冬奥场馆的服务供给未能充分满足群众期待。调研组建议,建设开发适合不同水平体育爱好者的滑雪道、越野步道和自行车道,建设修葺融入周围自然环境的观景台、观雪台。

赛后利用要坚守冰雪底色,打造冰雪赛事训练集聚地。积极申请举办国际冰雪训练营和世界级冰雪赛事北京站,推动冬奥场馆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冰雪训练基地。同时,大力开展国内冰雪赛事训练活动,发挥民营冰雪运动俱乐部作用,举办更多有影响力的商业赛事、公益赛事、青少年赛事。做精做强首都赛事品牌,不断提升赛事训练活动举办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顶级赛事训练集聚地。

还可以推动多元化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场馆各种类型空间,以体育为主线,拓展文娱展演功能,激发场馆活力。加强活动策划和创意设计,探索冰雪运动与音乐、书法、绘画、电影、话剧、舞台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打造冬奥文化IP。积极开展有影响力的外事活动,推动冬奥场馆成为国际交往会客厅,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聚焦“博物馆之城”

增加数量更要提升质量

北京是全世界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已有注册博物馆204家,每年接待观众量超过8000万。2022年,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全方位开启的一年。按照市委确定的年度重点协商议题,北京市政协组建了联合调研组,围绕重点问题深入调研。

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机构和人才优势。北京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为北京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储备了资源。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北京地区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广布局的博物馆体系和纵横有序、经纬交织的博物馆布局。204家备案博物馆构成了立体、多维度的博物馆“百科全书”,其广度、密度和深度为全国城市所仅有。

2022年,联合调研组先后考察了13家不同类型博物馆,与45家博物馆的负责人座谈交流;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组织了3轮研讨活动。各调研小组根据自己的发言方向,还开展了小切口调研,组织了专家研讨、“线上沙龙”等交流活动,不断聚焦调研方向、明确发言重点、凝练意见建议,就“什么是博物馆之城、怎样建设博物馆之城、如何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问题,溯本求源、凝聚共识。

参与调研的同志认为,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现新时代首都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示迈向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形象的具体举措。

通过调研交流,大家认识到北京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应聚焦质量提升。联合调研组建议,积极建设发展国家级世界一流大馆,推动中央部委、部队、央属企业等中央单位将新建博物馆落户北京,这是北京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同时,完善博物馆布局,加快南中轴博物馆群规划建设,深化副中心、海淀、雁栖湖、朝阳等重点区域博物馆规划布局研究,利用腾退空间打造以民营博物馆为主体的文创园区。

此外,深化馆藏展陈研究利用,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提高策展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让更多居民群众走进博物馆。坚持“以大带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稳妥解决馆址、文物腾退、扶持政策等问题。完善博物馆服务功能,探索解决公益一类二类博物馆运营、文创开发等方面的问题,促进文化消费。

供图/北京市政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 大会共立案1347件提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 以高质量建言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北京市政协:全年共征集提案1290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0
今年市政协将修订《提案工作条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9
北京市政协领导领衔督办10项提案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