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文学|张克鹏:读《青春岁月》好像读《红楼梦》
hnwenxue 2022-12-01 17:00

刚看到《青春岁月》这个书名,我觉得这只是一本一般的回忆录。但开卷一读,就渐渐觉得非同寻常。从5月25日到6月5日,我忍不住一连给作者发了七、八条微信。其中有这样一句:于华老师,你应该自信,这是一本尚未被大家发现的名篇佳作。读你的书,像读《红楼梦》一样。

收到于华老师“不敢当,过奖了”的回复,我自己却又有些不大“自信”起来。因为,尽管我说的是真实感受,尽管我在新乡,他在周口,我们还是没见过面只加了微信的文友,我这话是不是说得“太过”了呢?

7月22日,我拜读了著名作家陈廷一先生在《名家视界》发表的一篇书评。这不但让我增强了自信,还让我有了与一位著名大家同感共鸣的自豪。同时,我也为这一佳作开始被大家发现而庆幸。

陈廷一先生在他《一部有温度、有张力的爱情长篇》的书评中说:“《青春岁月》尤其像是一台青春剧的艺术,有舞台美、音乐美、舞蹈美、青春美、视听美、爱情故事美的特征,一如《红楼梦》美女奉月贾宝玉。”

我说的“像读《红楼梦》一样”,只笼统地说出阅读的“相似”感。陈廷一先生的“一如《红楼梦》美女奉月贾宝玉”这句话,不但明确指出二者的相似,还以“奉月”二字,极简洁而又很形象地揭示出二者怎样“相似”。

有了著名大家这样高屋建瓴的评语,我就可以自信满满地聊聊“读《青春岁月》为什么好像读《红楼梦》”这个话题了!

首先,我认为:只有一男一女两个主角的婚恋作品是最容易写的。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爱情故事《祝英台与梁山伯》《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以及后来的传奇戏曲《牡丹亭》和《西厢记》,还有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三大爱情悲剧等等,都是全篇只有一个女主角。这就好比:一位画家只画一个美女很容易,但要他在画几十个容貌识别度各有不同的美女,可真的很难!

所以我想,《红楼梦》之所以成为难以超越的文学高峰,最大的难点也许就在于此。想想看,大观园内,芳龄相近、美貌相似的少女如黛玉、宝钗、宝琴、湘云、妙玉、晴雯、紫鹃、袭人、香菱、金钏……何其多!只有曹雪芹才能把她们描绘得栩栩如生却又互不雷同:有的清秀,有的丰腴,有的娇憨、有的柔媚……几十个美少女“一如”众星捧月似的围绕着一个男主角贾宝玉争妍斗艳,各美其美。

《青春岁月》的美少女也很多。从小杨庄的杨桂芳、唐家园的常淑芸、大别山的庞小蕙,再到柳河湾文艺宣传队里的徐巧凤、徐巧燕、韩玉蓉、高翠敏、赵秀梅、小珍子、竺晓静、汪薇薇、大俊子和小俊子等等。小芳妹像“早春的柳”,芸子姐像“盛开的牡丹”,庞小蕙好像“怒放的山茶花”……玉蓉姐脸蛋上的酒窝特别甜美,小俊子的眼睛特别大特别水灵……宣传队里的这样一群小姐妹,围绕着多才多艺的小导演“小于哥哥”,“一如”众星捧月莺歌燕舞,先先后后和“小于哥哥”演义出一幕幕《红楼梦》里也曾有过的“明恋、暗恋、梦恋、诗恋”的多姿多彩的爱情悲喜剧。

“好像”当然不是全像,往往是相似中的“神似”。例如《红楼梦》里的少女,不是千金小姐,就是乖巧丫鬟,都有浓浓的脂粉气。否则,贾宝玉还怎能特别爱吃这些少女嘴唇上的胭脂呢?再看《青春岁月》的少女(除了两位上海知青),不是来自大别山,就是来自大河湾,全都是土生土长、清纯如水的农村姑娘。可是,在柳河大队文艺宣传队排演歌舞和样板戏的日子里,当我看到小凤妹在小于哥跟前撒娇扯疯时,就会联想到大观园里的史湘云;当我读到495页雷雨之夜玉蓉姐要和小于弟做“夫妻”的动人情景时,就不由得想起大观园里与宝玉“偷试云雨”的花袭人……

其二,我觉得:这两部作品还有一个“好像”——为了成功塑造永远鲜活于读者心中的少女群像,两位作者都不屑于编造情节之离奇,只钟情于细节的真实与密集。

《红楼梦》中的细节描写,从人物的外貌、服饰、言行,到风花雪月的吟诗答对,可谓琳琅满目、万言难尽。例如第二十一回写两个少女的睡态:“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菱被,合目安稳而睡”的,是体弱文静的林黛玉;“一把青丝拖于枕畔,被只齐胸,一弯雪白的膀子撂于被外”的,则是娇憨淘气的史湘云。

《青春岁月》的开头——迎着红艳艳的晚霞,“咕咕噜噜”……疲惫不堪的父子,跟着推独轮车的五叔走进了苍苍茫茫的大河湾。“咕咕噜噜”,钻进一大片青翠如烟的柳树林;“咕咕噜噜”,又穿过一大片墨绿如云的柳树林……

“咕咕噜噜”,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农村常用的独轮车发出的声音。“红艳艳的晚霞”,是大河湾的大远景画面。从“青翠如烟”到“墨绿如云”,是穿过大片柳树林时光线渐暗的色彩变化。这样声画合一的细节,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那个遥远年代的异乡情境里了!

读了第15页的“如雪如霜的月光,把南场屋前的一大片空地照得好像撒了一层白糖”,我觉得,《青春岁月》的细节描写,不仅有声有色,还特别有滋味、有质感。形容地上的月光为什么选用白糖?想一想便知:北乡父子流浪到这小杨庄才吃饱了饭,才有了笑颜。能在这月光下给乡亲们吹笛拉弦,父子二人心里该有多甜!

再来看288、289页,“小华哥”给彩排《红灯记》的姐妹们化妆的细节描写——给几个“配角”画眉眼时,“小华哥”看到的是:小俊子大眼睛里的清纯,秀娟嫂眼睛里的母爱,还有一个名叫赵秀梅的女孩眼睛里的羞怯,玉蓉姐那一双明媚如春水般的眼睛里映射出的“电波”……然而,给“主角铁梅”小凤妹画眉眼时,“小华哥”看到的却是:在芳草般的眼睫毛覆盖下,一对深幽幽的秋水潭里浮动着两颗圆溜溜的黑水晶球,每颗黑水晶球的中心都闪烁着一孔深幽幽的小水井,每一孔小水井的井底都有一面很小很小的小圆镜。在这很小很小的“小圆镜”里,我不但看见了自己的脸,还很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眉和眼……

这些细节,不但呈现出几个姐妹各自的神采,她们每人在“小华哥”心目中的主次与轻重,也非常清晰而生动地鲜活起来。

其三,如果说到“对女性的喜爱与尊重”这一论点,我觉得《青春岁月》与《红楼梦》是又“像”又“不像”。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可谓是贾宝玉的名言。但众人也皆知:宝玉只心疼未婚少女,对年长老妪他只觉得讨厌。

“姑娘,新娘,亲娘,姥娘,不都是娘吗?”——“小于哥”那天雷雨之夜心里说的这句话是不是也可谓之“名言”?有道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那十几年排演歌舞戏曲的日子里,柳河大队广大干群对“小于哥”众口一词的评价是:“小于老师教戏‘精’得很,可在女孩子跟前老实得很,比大姑娘还怕羞,宣传队的小闺女跟他一扯疯他就脸红”(340页卢建华之语)。

与贾宝玉相比,“小于哥”对女性的爱则是全方位的。既心疼未婚少女,也喜爱幼小女娃。杨桂芳的两岁多的侄女小杏儿,余二叔家三岁多的小珍妹,一见他这个“小叔叔、华哥哥”就闹着要背要抱。

对年长女性,“小于哥”也非常敬爱,请看102页这一段:

……二奶一听急着要站起来,我忙上前喊着“二奶”扶她起来。二爷高兴地说:“这是咱北乡老家的大孙子于世华,世华他爸咱大侄儿名叫于福民”。父亲也上前说:“二婶身体好啊!二奶笑得满面菊花盛开地说好!好!”二爷也笑着说:“好,除了眼不好,啥都好。”二爷又对我说:“您二奶五十八岁那年害了眼病没治好,两眼失明十来年啦!”我说:二奶还能纺花哩!二爷说:“她天天手不拾闲儿,不是捻麻绳就是纺花……”

二奶在竹椅上一坐好就拉住我的手说:“大孙子今年多大啦?我说十七了。二奶说:“俺世华大孙子这手可比那小姑娘的手还软和呀!”二爷说:“咱大孙子的手就是不一般,巧得很!你是看不见了,世华给他三姑奶家画的富贵牡丹花有多俏巴!”二奶一听忙把我拉到怀里说:“俺这大孙子长得也俏巴吧?”几个小弟说俏巴俏巴!一个小妹说,就跟俺小蕙姐一样俏巴(“俏巴”是大别山一带的方言,漂亮好看的意思)!

二奶说:“俏巴,我看不见咋办呀?我得用手摸摸。”于是,二奶的一双暖融融粗拉拉的手就从我的头顶往下轻轻地抚摸……这让我想起疼爱过我的姥娘,想起西华顾老庄的大姑奶和小沙庄的三姑奶,想起桂芳妹和芸子姐。一股说不出的悲酸热浪从心底汹涌泛起,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摘录复读至此,我也忍不住泪啦!就先聊到这儿吧!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贾宝玉”退休了,要做“形而下的红楼宣传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4
散文|葛国顺:菜苔烧蚌肉
运河儿女 2024-03-29
越南国家电视台12月起播出87版《红楼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3
来国图艺术中心 听欧阳奋强讲《红楼梦》的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05
未映先火,《红楼梦》改编电影靠谱吗?
中国新闻网 2023-09-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