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天文学家首次“看见”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摇篮”原恒星盘
新华社 2022-06-02 07:51

新华社上海6月1日电 天文学家继首次“看见”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之后,又成功实现对银河系中心的原恒星盘的直接成像,首次“看见”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摇篮”。

该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于5月30日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天文》。

首次“看见”的原恒星盘在银河系中心示意图(红色箭头)(受访者供图)

据这一合作项目牵头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吕行副研究员介绍,在恒星形成过程中,环绕着新生恒星的周围会产生吸积盘。这个吸积盘,也被称为“原恒星盘”,是恒星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因此又被称为恒星诞生和成长的“摇篮”。

在以往的研究中,天文学家对于类似太阳的小质量恒星的原恒星盘,观测和理论研究都较为丰富。但对于更大质量的恒星,尤其是30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早型O型星”,目前尚不清楚其形成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原恒星盘。

科研团队利用位于智利阿塔卡马高原的ALMA干涉阵,对银河系中心区域开展了长基线观测,分辨率达到了约40毫角秒。在这样分辨率下的观测精度,相当于站在上海能清楚地看到北京的一个足球。

借助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观测,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发现了一个直径约4000天文单位的原恒星盘,正围绕着一颗32倍太阳质量的“早型O型星”转动,这个原恒星盘还有一对明显的旋臂结构。进一步深入研究认为,旋臂结构是受到外部天体飞掠作用的扰动而产生的。

通过对ALMA干涉阵的大量观测数据进行定标、校正、处理和分析,科研人员获得了这个原恒星盘的图像。这是目前发现质量最大的有吸积盘的原恒星之一,也是天文学家首次对银河系中心的原恒星盘实现直接成像。

“这项研究表明,尽管恒星质量有大小之分,但恒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物理机制是统一的,都有吸积盘和飞掠作用的参与,这为解开大质量恒星形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吕行说。(记者 张建松)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发现巨型黑洞,质量接近太阳33倍
新华社 2024-04-17
新知|银河系究竟有多大?根本不是10万光年
科学解码 2022-11-19
掀起银河系的“盖头”:“盖亚”望远镜即将公布新观测数据
科技日报 2022-06-07
天文学家发现大小恒星的“童年经历”大同小异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05-31
科普 | 天文学家在仙女座星系中新发现26个黑洞
科学解码 2022-05-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