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交出了一份既稳又进的财报。在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价格战持续蔓延的背景下,长城依然实现了营收与销量的双增长。
单季营收612.47亿元,同比增长20.5%、环比增长17.1%,创下公司历史季度新高;销量35.36万辆,同比增长20.2%;净利润22.98亿元,环比提升7.3%。
在新能源转型投入高企、行业利润被普遍压缩的时刻,这样的成绩显得尤为难得。更重要的是,财报中的增长并非靠“价格换量”,而是结构改善的结果。
第三季度,长城售价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达到10.13万辆,同比提升40.8%;新能源车型销量11.8万辆,同比增长49.2%,在总销量中占比首次突破三成;海外销量13.65万辆,环比增长27.9%,占比接近四成。
可以说,长城在“守住主场”的同时,海外市场已成为增长的第二条曲线。
“守主场”,是长城的底气所在。过去两年,它在国内市场的关键词是“扎实”。在多数车企被新能源转型的成本推着前行时,长城选择了更克制的路径:混动、纯电、燃油并行发展。如今,这种策略开始起作用。
以魏牌蓝山DHT-PHEV、哈弗枭龙MAX、坦克400 Hi4-T为代表的混动车型,撑起了长城的新能源销量。蓝山连续数月单月破万,成为30万元区间插混SUV的新标杆;坦克400 Hi4-T将电四驱带入硬派越野市场,解决了混动越野长期存在的性能瓶颈;而枭龙MAX则填补了主流混动SUV的市场空白。
这些车型不仅卖得多,更卖得有价值。第三季度,长城整体产品均价同比提升约8%,这在价格战频发的环境中极为罕见。
背后的支撑是技术。长城自研的Hi4与Hi4-T电混平台,让它在性能、能耗与成本三者之间找到平衡。混动平台的零部件通用化率达到70%以上,核心电驱零件国产化率超过90%,不仅降低了成本,也形成了可规模化的技术壁垒。
同时,Coffee OS智能座舱系统在魏牌与哈弗新车型上全面搭载,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实现自研落地,这些投入让长城在智能化领域的差距迅速缩小。
技术和效率叠加,使长城的新能源业务真正具备了盈利能力。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长城的毛利率提升至20.3%,运营现金流277.8亿元,同比增长56.5%。在激烈竞争中维持现金流正向,这是体系健康的最好证明。可见,长城的“守主场”,守住的不只是市场份额,更是经营质量。
与此同时,在“出海加速”这条线上,长城的步伐更为清晰。今年第三季度,长城海外销量13.65万辆,同比提升11.2%、环比大涨27.9%,出口占比接近40%,是近年来最高水平。值得关注的是,长城的海外增长,是本地化体系运作的结果。
过去两年,长城在泰国、印尼、巴西、俄罗斯陆续布局生产与销售网络。印尼工厂投产后承担东南亚市场供应,巴西工厂则定位南美新能源中心。
在中东、澳洲等地,坦克和哈弗品牌已建立稳定口碑,部分车型在海外售价比国内高出15%—20%,实现品牌溢价。从“卖出去”到“扎下去”,长城的国际化开始进入可持续阶段。
海外市场不仅带来销量,更带来抗风险能力。当国内价格竞争不断下探,海外业务成为长城的护盾。2025年前三季度,长城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30%,其中新能源车型在泰国、巴西市场的占比快速提升。
这让长城的整体利润结构更加健康,也让它具备了长期增长的弹性。
长城的可持续,同样来自体系厚度。截至第三季度,长城研发投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2%,研发占比提升至6.8%,主要投向下一代电驱平台、固态电池与智能驾驶算法。长城坚持长期投入,这也是它能穿越周期的原因。
透过这份财报,能明显看出长城新能源转型步入正轨,国内市场守稳价格体系,海外布局全面兑现。从数据看,它的增长是真实的;从逻辑看,它的增长是可持续的。
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都是一场考验耐力与体系的马拉松。速度重要,可持续更重要。该如何持续向前?守住主场、出海加速,这可能就是长城在2025年给出的最有含金量的答案。
文/小一
编辑/刘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