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十条措施为学生成长构筑坚实“心”防线
北京青年报 2025-10-29 11:42

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教育部近日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简称《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健康成长。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措施》以“小切口”为突破,从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到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从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到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从关心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到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勾勒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美好蓝图。十条措施,一套“组合拳”,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相关,全面、系统、协调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中不乏新意和亮点。

此次发布的《措施》中,禁止性规定受到广泛关注,多个“不得”“严禁”的表述,皆触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这些“不得”“严禁”大多不是新政策、新要求,在此以底线的形式和严厉措辞予以重申,传递出从严整治困扰学生心理顽症的坚定决心,奏响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新强音。

既划定底线红线,也明确努力方向。《措施》提出的多个鼓励性、倡导性要求,同样是引人注目的亮点。如“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周边运动场馆”“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等等,都体现了对学生的“走心”关怀,传递了教育温度,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措施》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既划清底线,又树立高线,有的放矢、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努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水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好的政策如何得到好的落实?其一,应坚持严字当头,强化震慑效应。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加强教育引导、监督管理,让《措施》内容变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变成他们日用而不觉的行动指南。同时要严明纪律规矩,对那些触碰底线的人和事,严格依照规定追责问责,绝不姑息迁就,形成强力震慑,充分彰显政策规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其二,注重从小处做起,打造累积效应。要妥善处理好“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转化为日常教学行动,包括扎实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用心用情做好学生群体尤其是特殊学生群体的家访工作,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其三,强化典型培塑,放大示范效应。应建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抓严抓实督导检查,督促指导各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措施》,创造性开展工作,全力做好“必答题”、做优“加分题”、做强“附加题”。对于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进行表彰、宣传,总结推广其先进经验,激发各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态势。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家庭的幸福安康。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尽快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构建配套的贯彻落实措施和制度保障,分解细化任务,压紧压实责任,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应建立完善部门协同防护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筑学生“心”防线,携手为“祖国花朵”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杨延城)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教育部发布10条措施 护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4
事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发布10条举措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4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将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数字化预警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25
北京市政协委员暴冰:“家校联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5
人教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读本》编写启动,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广州拟立法专门对“预防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校园”作出要求
南方都市报 2024-06-18
教育部: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 形成长效治理机制
教育部网站 2024-04-26
政协委员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打开孩子的“心”门?
中国青年报 2024-03-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