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昌平区消防救援支队获悉,该支队积极推动属地镇街启动为民办实事工程,为重点人群免费安装独立烟感探测器,重点保障孤、老、弱、残等特殊群体的消防安全需求,全面提升弱势群体的火灾防护能力,在火灾初期早发现、早逃生方面发挥成效。自今年5月,昌平区部署一万多台智慧烟感设备以来,已成功预警22起初期火灾,火情处置效率提升70%,居民财产损失减少超85%。
10月14日中午11时18分,昌平区马池口镇念头社区某单元楼居民家中,智慧烟感探测器突然响起警报声。“昌盛平安”智慧消防监管平台系统实时弹窗提示烟雾浓度超标,触发火警预警。不到一分钟,客服便联系上用户周先生及附近项目组负责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同步推送预警信息。经核实,系家里老人煮饭忘记关火,油烟触发警报。因处置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平台客服联系时,我正在上班,家里只有老人在。后来我联系家里人,得知是因为煮饭忘记关火导致油烟触发智慧烟感报警。”用户周先生回忆。
10月18日14时15分,阳坊镇东贯市村一村民家中烟感报警。平台值班客服人员立即联系单位接警人安某某家属,语音提示“通话中”,随后立即联系平台登记用户邵某某,语音提示“通话中”。值班工作人员经过多次联系确认该地址用户为孤寡老人,第一时间联动属地处置。通过单位接警人反馈,是废纸燃烧触发警告,现场很快处理完毕。
北青报记者获悉,昌平智慧消防平台依托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模式,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目标。智慧烟感通过物联网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即使独居老人、外出住户也能第一时间掌握险情,同时可以实现与用户家属、属地、消防部门的联动,快速介入救援。
下一步,昌平区将深化智慧烟感火灾预警防控模式,结合大数据分析预判火灾高发区域,推动消防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为城市安全装上科技“防火墙”。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张丽
校对/李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