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月28日),“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山村开幕。
南山村是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是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平谷区的示范村,同时是北京市首批“百千工程”重点建设村。2024年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平谷区人民政府以“校地合作赋能艺术乡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通过派驻村第一书记、设立“艺术游民”基地、筹建“中国乡村美学馆”、创办大地艺术季、打造农村艺术市集、升级农产品包装设计等形式,引导艺术家、设计师主动扎根南山村,以“艺术赋能、设计驱动、文化引领”为核心,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助推当地农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艺蕴青绿”2025北京南山艺术季,深度聚焦“南山风物”,更加突出主题性、在地性和文化性,并特别邀请了以李象群、董书兵、陈辉、马天羽等知名艺术家为代表的创作团队,共同推出《桃仙荟》《南山之子》《南山精灵》《桃淘》《李锴像》等30余件艺术作品,为南山村增添了新的艺术地标。
对于艺术季的筹备情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平谷区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孟超表示:现场30余件全新的艺术作品均以南山村的自然风光、历史记忆和特色农业为创作灵感,把平谷大桃、山间灵宠等转化为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让农产品从“土疙瘩”变成带得走的“文化符号”。既保留了乡村的原生韵味,又赋予了传统元素新的艺术生命力。
此次艺术季的地标雕塑《桃仙荟》由著名雕塑艺术家李象群教授创作而成,在延续《大圣2024》京剧武生亮相、反手持棒等姿态的基础上,突出了平谷大桃的特色,实现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交融。另一件装置艺术《桃淘》则以“流动的桃源”为创作原点,将北京平谷“中国桃乡”的地域符号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语言。雕塑主体以饱满的心形桃体为主体,底座以青绿色、模块化的意象少年形态托举桃体,既象征滋养桃树的青山沃土,又通过几何切割的现代语言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桃体中200多片渐变的圆片,通过风向产生动态变化,使静态雕塑成为捕捉自然韵律的装置。当微风拂过,圆片群组如桃林间的光斑般跃动,在阳光下投射出流动的光影矩阵,仿若平谷万亩桃园的丰收盛景在时空中凝结、流转。
这个黄金周假期,不妨到南山村感受艺术乡村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