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中的“防火墙”和“安全网”功能日益显现。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达1307亿元,同比增长4.2%,为1.3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4万亿元。
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看来,农业保险近年来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承保理赔不精准的挑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不久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等方面提出10项举措。这10项举措被称为“农险十条”,其出台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升投保农户获得感。
瞄准堵点痛点发力
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补贴,政策性较强,农业保险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政补贴资金的功能作用发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原银保监会出台《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对承保、理赔、协办、内控等关键环节行为进行规范;同时,指导保险业协会发布种植险、养殖险、森林险承保理赔服务规范,分险种明确服务标准。
但是,相关文件关于投保理赔精准性的规定尚不够完善,一些规定还较为原则。“我国农业保险体量大,增速快,服务农户众多,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在实践中,与‘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承保理赔不精准的问题影响了投保农户获得感和农业保险功能作用发挥。”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说,农业保险亟需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农业保险作为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进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朱俊生分析,农业保险投保理赔不精准,会降低财政补贴精度、农民获得感和农险保障效果,并带来合规风险。他举例说,种植业保险传统模式是保险公司根据村委/协保提供的清单数据抽查验标,收费出单。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分散,散户比例高,保险标的坐落范围广,对土地权属、农户资料等信息校验困难,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辨别投保地块与未投保地块,难以实现精准投保。养殖险则因标的数量繁多、身份识别难、场舍内部查验难等因素,难以实现精准投保。
受访专家分析,承保不精准也会导致赔付与实际损失不符,造成赔付概率高、亩均赔付低的状况,降低农户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削弱农业保险实际保障效果。
《通知》瞄准农业保险这些堵点痛点发力,有利于提高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的精准性,促进农业保险的精细化、科学化发展。
细化要求保障“双精准”
针对承保精准性问题,《通知》有的放矢。“农险十条”中,第一条便是“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承保信息精准性管理。
朱俊生分析,《通知》对集体类业务和规模经营主体类业务分别提出了验标要求,有助于实现精准投保;要求各地农业农村和林草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做好流转情况核实工作,有助于核验土地权属,确保客户承保权属真实、保险利益真实,从而杜绝伪造土地流转证明等不实承保情况;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耕地、林地、生猪等基础数据与保险数据的印证对比机制,有助于校验农户资料信息,确保承保真实,杜绝虚构或虚增标的数量等情况。
《通知》也着力解决理赔不精准问题。朱俊生分析,造成理赔不精准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不”。一是查勘制度不健全,一些地区的部分市场主体不认真开展现场查勘定损工作,代之以平均赔付、协议赔付等不精准的赔付方式;二是定损方法和程序不规范,抽样技术规范不具体,或抽样方法与选择样本没有遵照技术规范;三是第三方监督机制不健全,损失鉴定结果主要由承保机构作出,农业专家等第三方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通知》直击堵点痛点,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通知》要求,保险公司应当完善农业保险查勘制度,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规律的损失赔偿标准,对不同作物、不同灾情、不同生长阶段制定细化的赔付方案。保险公司应及时开展查勘工作,加强定损管理,集中核赔,切实解决理赔难、理赔慢的问题。各地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应及时更新重要保险标的的损失鉴定技术规范,提高损失确定的公信力。各地应因地制宜建立由农业专家等组成的地方损失核定委员会,配合保险公司做好灾后查勘定损工作,协调理赔争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查勘定损。
值得注意的是,要确保承保和理赔“双精准”,还必须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机制。目前,农业灾情、产量、保费补贴、土地确权等数据难以共享,导致政府管理部门、保险机构和被保险人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通知》明确,各地财政、农业农村、林草、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共享土地承包和流转、种养殖、防疫检疫、无害化处理等数据信息。“这有助于打破数据壁垒,加快构建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的跨部门共享机制,为农业保险精准承保理赔提供良好基础设施。”朱俊生说。
优化保费补贴拨付机制
要增强农户获得感,处理好农业保险的赔付问题至关重要。除了在“双精准”上下功夫,《通知》还积极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提高理赔服务质效。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分析,《通知》加强了对农险经营机构的综合考评,有利于推动相关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使农险服务能更好满足农户需要,增强其获得感和满意度。《通知》还加强了对理赔时效性的监管要求,这实际上也是农业生产强时效性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受灾农户及时获得保险理赔,更快恢复农业生产,更有效弥补灾害事故带来的损失。
《通知》还对严格应收保费管理提出要求。农业保险应收保费是保险机构在农业保险业务中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保险机构已经承保但尚未收到保费的业务规模。农业保险应收保费的产生与现行保费补贴拨付方式有关。朱俊生以某保险公司近年种植险新保业务应收保费为例说,在由省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为8.6%;在由市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为32%;在其他由县级结算的省份,应收率均在50%以上。“大量的应收保费大幅减少了公司可运用的资金与现金流,影响公司经营。另外,由于补贴时间滞后于保险责任承担期间,造成保险公司提前垫付赔款,大量占用企业资金。”朱俊生说。
为解决这个问题,《通知》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推动各省级财政部门与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结算模式,优化保费补贴拨付机制。这有助于遏制应收保费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巨大风险,提高财政补贴资金的配套效率。
文/马爱平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