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环评司司长王志华表示,针对资质取消后环评市场出现的弄虚作假等问题,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零容忍”,自2022年以来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
王志华介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细化环评造假的定罪量刑标准。山东锦华案、江西展航案相继宣判,12名环评相关人员依法获刑,一些存量案件正在加快查办,对违法从业的单位和人员形成了空前强大的震慑。
生态环境部自2022年组织开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将环评造假作为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已查处环评领域违法单位150多家,累计将550多家环评单位和540多名编制人员列入限期整改名单或失信“黑名单”,依法限制或禁止从业。
同时落实从业异常预警机制,对编制环评文件数量畸高、高频变动从业信息的400多名环评工程师,组织靶向复核,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及时消除隐患。组织各地定期开展环评文件质量复核,对发现的问题,回溯编制、审批全流程,严格落实建设单位、环评单位、技术评估单位和专家、审批部门四方面责任。升级环评文件智能复核系统,对全国新审批的环评文件实施智能监管。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相结合,推进标本兼治,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进一步深化环评领域改革,实现制度的整体优化提升。”王志华表示,要着力推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专项整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快存量环评造假刑事案件查办,持续形成震慑。还要持续深化环评改革,构建与排污许可核心制度相适应的污染影响类项目环评管理体系,大幅压减环境影响不大、能够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的项目环评数量,减轻企业和基层不必要的负担。
此外,要常态化开展“挂靠”环评工程师和“空壳”环评单位清理整顿工作,不断压缩违法环评单位的生存空间,规范环评从业行为,引导环评市场健康发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周超
校对/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