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花,开在浩瀚的琼崖历史长河里,开在醉人的椰风海韵中!开在“春天的故事”里,开在海南特区“十万人才过海峡”的壮举中,开在笔者三十多年前“闯海”的记忆里,开在新时代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那“花”,绚烂而绝美,旷世而独立。在百花争妍中,“可兴之、可观之、可群之、可怨之”,更可吟之、可舞之。可谓,异彩纷呈,如诗如画,如泣如诉。每一个字,都是音符;每一句辞,都是画面。音画激荡中,谱写出令人情驰神纵、彻人心扉的海岛之歌,在我阔别椰岛二十年的记忆长河里,始终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常常闭上眼睛,庄子的《逍遥游》就浮现于脑海。
“南冥者,天池也”,“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难道庄子,在距今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到过海南?或在担任宋国漆园吏的地方官时,游历过海南?否则,庄子怎么会写出“天池”般的海南之景色呢?“鲲的体积大到几千里,变化成鸟而为鹏,鹏的脊背长到几千里,飞起时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飞到南海,翅膀拍击水面可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云霄……”,这一幕鲲鹏击水,又幻化成海南。
庄子出神入化的描写,不但成为旷古奇观,更是笔者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的海南经典传说。
从“神话”走入现实的海南,3.54万平方公里陆地,不正是“鲲鹏几千里脊背”的化身?200万平方公里海洋,不正是鲲鹏展翅击水所致的碧海波涛吗?
这只鲲鹏飞于南海后,稳稳地栖于大海之上,幻化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椭圆形大雪梨,“脊背”在中部高高隆起,“双足”和“双翅”幻化成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四大岛礁,“羽毛”和肉体幻化为154条河流、81座山脉、68个天然港湾及其海域,形成了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的穹窿山地形海岛,成为我国仅次于东海海域台湾的第二大宝岛。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任由“思想之天马”纵横驰骋的时代。庄子在“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中御风而行,有了鲲鹏幻化成海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山海经》,也在“神人”们笔下有了海南的记载。据《山海经》“海内东经”云:“明组邑居海中”,就是说,在大海之中,生活着人们聚集的部落、村舍。紧接着,“海内南经”记载了海南的具体位置:“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之南”。郁水,就是今广西的右江、郁江、德江,以及广东的西江。离耳国、雕题国都在郁水以南,就接近了现实中的海南。而后,“大荒北经”记载了海南岛上生活的人群——“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就是说儋耳国的人,姓任,是神人禺号的后代,吃谷米。
八百多年后的公元515年,北魏郦道元在博览群书、游历大好河山后,依据三国时桑钦的《水经》,把《山海经》中海南的神话传说,写入了《水经注》。据《水经注》“温水”载:“《林邑记》曰汉置九郡,儋耳与焉……暑亵薄日,自使人黑,积习成常,以黑为美。《离骚》所谓玄国矣。然则儋耳即离耳也。《交广春秋》曰儋耳,汉武帝所置。”郦道元根据史料说,汉朝设置的九郡,有儋耳,儋耳即离耳,也是《离骚》中的玄国。这里的人因常年酷暑和暴晒,肤色多为黑色,且以黑为美。
据明末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林邑记,有儋耳民以黑为美。《离骚》所谓玄国,即今儋州也。其地在大海中,民若鱼鳖。鱼鳖性属火而喜黑,水之象黑,儋耳民亦水之族,故尚黑也。然儋州今变华风,绝无缓肩镂颊、耳穿缒为饰之状,独暹罗、满刺伽诸番,以药淬面为黑,犹与古儋耳俗同。”屈大均的记载说,到了明代,儋州人尚黑、镂颊、穿缒的习俗,已是北魏时的过往。
就这样,海南从神话走入了现实,走入了世人的视线——海南省 。
海南,简称“琼”,历史上有儋耳、琼崖、琼台等称谓。儋耳,源于海南岛古部落的绣面习俗(脸上刻花纹、涂颜色,耳朵戴耳环);琼崖,源于郡在大海崖岸之边,出珍珠;琼台,源于境内白石有琼山,土石皆白而润,且宋神宗置琼管安抚都监台,遂称“琼台”。
秦时,海南为象郡外徼。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设珠崖、儋耳2郡16县。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设珠崖郡。唐为儋州。宋、元、明、清,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县。1912年中华民国设琼崖道于琼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岛。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